從“三國殺”游戲的角度看,司馬懿就是先裝忠臣,后露反意的內奸。需要不斷平衡主公和反賊的勢力平衡,這里的反賊,可以指蜀國和吳國兩個敵對勢力。
那么司馬懿的一生又是如何慢慢奪得曹家天下的呢?
司馬懿早期的仕途就不多講,基本上是晉升得中規中矩,他的能力配得上這樣的高位,也可以較好地完成任務。
司馬懿率軍平定遼東的時候,魏明帝曹叡病重,幾次更改托孤大臣,最終選定了曹爽和司馬懿,也因此埋下禍根。
像這類雙核又沒有明確節制關系的結構是很不穩定的。倆人共同錄尚書事,又都督中外諸軍事,就是全面掌握軍政大權。
一旦出現競爭一方失勢,或者意外去世,另一方就必然大權獨攬;如果兩邊的勢力都克制,那能平安地輔助皇帝長大,一旦一方開始放肆,另一方如果不是真的心胸開闊,肯定就無法繼續克制了,這也就導致了后期競爭白熱化。
還是從輔政說起,雙方起初團結一致合作愉快,司馬懿被升為太傅,但權限不減,錄尚書事持節督軍如故。
但曹爽有心與司馬懿爭權,兩人共錄尚書事,起初曹爽尊重司馬懿的意見,后來因為部下的慫恿逐漸就獨斷起來,不讓司馬懿處理政務,并大量任用自己人。
這期間司馬懿兩度對吳用兵,說明其權力并未被完全架空,但顯然受到排擊。
后來發生了一件事情,中護軍夏侯玄被調任征西將軍,作為交換,司馬師接替中護軍一職,這給曹爽的覆亡埋下隱患。隨后便是曹爽對蜀用兵,本要建功立業,結果兵敗退還,威望下降。
曹爽及其部下驕奢跋扈如故,得罪的人越來越多,雙方競爭更加激烈,司馬懿被迫稱病不理政事,開始有做掉曹爽的計劃。
然后就是大家都熟悉的高平陵政變了。實際上競爭白熱化到這個地步,雙方也只能有一個人活,司馬懿是否真像后人所說有了反心不得而知,但沒有退路是顯而易見的。
司馬懿年已七十歲,應該會清楚自己死后司馬師等人對付曹爽一派占劣勢,肯定會抓住生前的機會做掉曹爽,給自己的后人以安全保障。
因為曹爽與能力不符的欲望,他得罪的人實在太多,以致從政變到朝議處死夷三族的過程都很順利,當然司馬師擔任中護軍也是一個關鍵,確保他們有一定的兵權,而不是徒手奪白刃。
到這個時候形勢已經很明朗了,雙核做掉了一個,余下的一個一定會大權獨攬,這之后的事情便由不得司馬懿做主了。
雖然司馬懿推辭了相國、郡公和九錫,他大概也很清楚他的后代要么成為霍禹斗爭失勢被族滅,要么成為曹丕代前朝自立。
高平陵政變后的一個插曲是淮南第一叛,不知道是不是王凌老糊涂了,在這種形勢下還敢行廢立,不出意外地被司馬懿做掉了三族。
司馬懿生前提拔司馬師為衛將軍,掌握軍權。去世后司馬師大權獨攬,司馬昭官職雖有升降,最終還是在司馬師生前擔任了衛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