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常韻雙目忽然閃過沉沉的光芒,道:“孔陸大道尊通頒天下,《入道經》第一章明文道:信為五德,五德亨通,潛通造化。你雖巧舌如簧,也逆不過大道尊親傳真經本文。”
楚寧心中哂笑。
最常見的十五個邏輯謬誤之——
訴諸權威。
但他自然不會傻到用這個理由駁斥。略一思忖,灑然道:“大道尊傳法,不過是隨時點化。雖曰真經,也是因時而異、因勢而異,豈可抱殘守缺,泥古不化?若是空琢字句,反而違背了大道尊箴言本義。”
“再說,大道通玄,本在微妙恍惚間。落于詞句,豈能盡達真意。”
馮紫英雙目一亮,道“你是贊同‘言不盡意’之論了?”
大道之中,清談一門,自古及今,聚攏了許三百六十道經典辯論題目。
其中一題,便是“言意之辨。”
正方主張“言盡意”;反方主張“言不盡意”,爭執不下。
這一爭論,直接關聯到對于先賢經典的態度。
不難想見,主言盡意者,自然尊奉經典不可稍違,類似于所謂原教旨主義者。
主張言不盡意者,講究心神默運,感通天地。不拘泥于尋章摘句,而重在尋其精神,匯通古今。
楚寧笑言道:“那是自然。”
其實“言意之辨”論題,楚寧心中持論不同。但是此時利益相關,也只能屁股決定腦袋了。
邵常韻肅然道:“若是出語無病,其含義自然明晰,如日月昭彰。如何說不能表意明白,圓滿無礙?”
楚寧淡然一笑,道:“楚某有一論,請諸位靜聽。”
楚寧道:“李家莊有一名剃頭匠名為張三。張三揚言,本人只給村里那些不給自己剃頭的人剃頭。這一句話,是否表達清楚?”
馮紫英口中默念一遍,頷首道:“清楚。”
“啪”的一聲脆響。
楚寧打了個響指。
這個動作,通常而言似乎顯得有些輕佻。但是楚寧這一響指,卻無端讓人心中打了個突,仿佛餓虎撲食,機如弦發:“敢問——張三是否應當給自己剃頭?”
馮紫英、邵常韻、任清平,三人同時一愕。
轉念一想,面色如打翻了五味瓶,立刻變得精彩起來。
仔細咀嚼這句話。
如果張三給自己剃頭,那么他不能給自己剃頭。
如果張三不給自己剃頭,那么他應當給自己剃頭。
邵常韻面色僵硬。
他剛剛放話出去,擲地有聲;此時頗感下不來臺。
一句看似通順清晰的話,卻果真給出了自相矛盾、不能兩全的含義。
馮紫英看向楚寧的神色,漸漸變得微妙。
正在局勢混沌之時,邵常韻身后的人,忽然上前一步,高聲道:“三位長老。弟子有事要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