翌日。
蘇棠雖然去長安城上班去了,但田地中的事兒,依然照常進行,由蘇景忠來負責管理。
那些定下來收稻的村民們,便帶著自家的鐮刀、籮筐、拌桶和圍遮兒到了田地中。
既然十畝地歸自家干,那也沒有必要偷懶,早點干完還能早點領錢,紛紛是鉚足了勁。
幾個大人負責割麥子,幾個小孩則在中間遞把子,另外幾個大人則接過稻稈朝著拌桶上打,
這一步的目的便是為了將稻稈上的稻米脫下來,比較的耗時又非常的累人。
蘇景德前些日子,估摸著要開始打谷子,便在山上搞設計。
十來日下來,通過蘇棠在淘寶上買的一些材料做輔助,他做了三臺手動脫粒機。
有了脫粒機,能夠大大的加快打谷子的速度。
脫粒機其實也簡單,整體的形狀是木箱子的樣式,在其中則有一個鑲嵌了許多帶倒鉤的釘子。
只需要一個人拿著稻稈,擱在滾筒上,另一人在一旁搖動把手,讓滾筒旋轉起來就行了。
一束稻稈上的稻谷,很快便會脫的干干凈凈。
這樣做不僅加快了速度,還不用費力的在木箱上摔打,人也能輕松一點。
可惜的是時間比較緊迫,蘇景德最終也只是做了三臺打谷機。
現在卻有十五個工作段,無法滿足所有工作段的使用需求。
于是蘇景德便每戶找了一個代表,商量了一下,一戶用半日,這樣輪著來,大家伙也都沒有意見,能省點力算點力吧。
這打谷子,本來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兒了。
但卻有許多的百姓站在田坎上圍觀,他們已經用手撥開了一些稻谷檢查。
基本上是沒有空癟的存在,也就是說,有多少稻谷,里面就有多少稻米。
現在最好奇的,那便是這一畝地,到底能夠收多少斤。
蘇棠也不吊大家伙的胃口,在一畝地收獲完畢之后,便搬了秤到田地中來做了稱量。
這一稱,眾人是徹底的震驚了。
蘇家承包的這地,一畝,居然收獲了一千四百多斤的稻谷。
而他們往年種的田地,費心費力的打理,還要加上風調雨順,沒有天災人禍,天時地利之下,才有一石,兩百斤左右的收成。
而現在一畝地,便能有一千四百多斤的產量,這都翻了快七倍了!
當然,也有人懷疑,是不是搞了假,比如從別的地方搬運了千斤的稻谷過來,混合在一起做稱量。
但有些村民,早晨一早就在這里盯著收稻了,而且,那些沉甸甸的稻穗眾人也都看在眼中。
所以這收成,就不可能少。
村民往年每一年都會種稻,所以都清楚稻殼大概占稻谷的兩成重量。
若是做成糙米,一千四百斤還能剩下一千一百斤左右,若是做成細糧,那也還有快一千斤。
現在一斗糙米的價格,大概能夠賣七八個銅板左右。
這一畝地就按一千斤算,也能有八百文的收入。
若是種上個十畝這樣的稻,那一茬下來,豈不是都有快十貫錢的收入了。
若是種上二十畝,做夢恐怕都會笑醒。
簡直是只靠種地,也能過上好日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