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的張平很肉麻的刻下了自己和郝迪的名字,寫下要永遠在一起。但事實上張平打算留在川內,郝迪打算去哈爾濱,想學建筑,那是她一直夢想的方向,所以張平跑來無意義的留下些印記,信誓旦旦要做一個見證。事實上后來程燃知道大一上半學期兩人就分了手,張平打電話來的那一夜,幾度哽咽。
那火燒云籠罩的最后在校一天,人們總以為會如何的不平常,但其實結束的就是那樣的平靜。
一個星期后,七月七號高考來臨。
這一年的高考是7月的7,8,9三天,是文理分科的“3+2”組合形制,每科150分,總分750分。這也是最后一屆3+2的組合,這個時候的川省考試還是全國卷,要在2006年,才會自主命題。
1999年全國人民都在討論高考作文話題“假如記憶可以移植”,2000年是“答案是多樣性的”,似乎一改曾經一潭死水的作文命題形勢,各種答案也豐富多彩起來。也同時因為進入網絡時代,對高考作文的討論熱度持續升溫,網絡上各大論壇聊天室CQ聊天上面,都有對滿分作文和零分作文的吐槽戲謔和拍磚質疑,可謂是全民參與的狂歡。
至此以后,在“網紅”這個詞語還沒有發明的時候,高考作文每年都會成為引領一時的網紅話題。
高考當天中雨,人們風雨無阻。
第一天早上數學,數學有道選擇題是個人所得稅測算,那還是個人所得稅起征點800元的年代。而分段征稅對于城市考生來說是個常識,農村孩子就一無所知,多年以后一篇“我奮斗了十八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的文章紅遍大江南北,內里一定程度反映的是城市化建設導致的城鄉差距拉大,社會階層的固化和越來越難以逾越的界限。高考,成為了無數人追求公平改變命運的最后一條陽關大道。
下午是語文,波瀾不驚。第二天早上英語,因為下著雨,所以聽力考試可能會受到些干擾,不知道多少人心境會受到干擾。接下來就是物理和最后半天的化學。
高考結束,無雷霆密布,無喧天鑼鼓。好像旋上筆帽,監考老師說“考試結束!”的時候,所有人才意識到,最終結束了。
走出來對答案的,或者沉默不言迅速離開的,最后都將知道,一切都塵埃落定,這時候做的一切,都沒有意義了。
無數人早約好了最后的放縱。
程燃這邊也是一樣,十中的,張平等人,十二中的,俞曉,姚貝貝等人,大家都約好了唱歌喝酒,這也是所有人對家里最可以理直氣壯的通宵。
那一天眾人輾轉了好些個地方,各大KTV網吧都被包場,而電影院前排的后排的,都可能是自己人,散場的時候打招呼打個不停。
晚上的蓉城各個餐館夜間大排檔,都是杯盞不停的聲音。
有些交際好的往往要從南到北輾轉幾個地勢,見過平時關系好的,討厭的,愛慕的許多人。
程燃屬于名人,也在人們包圍之中,很多人見了面,但很多人也來不及見面了。
最后是在KTV里,楊夏過來的時候,路上崴了腳,她堅持不去醫院,應該沒有傷到骨頭,但走路就困難了。正好程燃給所有人說過了今天他不通宵,到十二點就回家,所以一干人慫恿著程燃就干脆把她一起送回去了。
楊夏現在家已經在伏龍大院,程燃打車回去也正好可以把她送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