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狹小空間里拍攝和進行高速移動拍攝,一直都是最考驗攝影師功底的兩個場景。
很多攝影師一輩子都沒學好怎么在狹小空間進行拍攝。
因為空間狹小,無法大范圍移動攝影機,因此掌控攝影機的攝影師必須在很小的空間里調整攝影的角度和范圍,來迎合拍攝中心人物和物體的移動。
在這種環境下,一個細微的角度變化,都有可能讓一個鏡頭出現巨大的差異。
石子軒早年被稱為“游標尺”,就是因為他對攝影角度和構圖的掌控細致入微,讓人無法找出任何瑕疵。
全華國真的敢說在這項技術上超過石子軒的攝影師,恐怕屈指可數。
“厲害”
一個鏡頭拍完之后,彭毅誠與郭導湊過來看了一遍監視器中的回放,全都暗暗在心里豎起大拇指。
真正專業的電影人,最明白這種真本事和技術的攝影師有多么稀缺和難得。
甚至在以前的膠片電影時代,一個好攝影師可以讓劇組節省下來大量的膠片成本。
即便是在現在數碼攝像的年代,一個好的攝影師也能大大節約電影的拍攝時間,降低拍攝成本。
電影行里有句俗語
好導演一年出一個,好攝影十年未必出一個。
一個優秀的攝影師從學徒到真正的攝影指導,最少需要五到十年的時間來打磨和訓練。
桂忠軍如今是萬萬影視公司的第一攝影師,他是彭毅誠處心積慮從上滬市電影公司挖過來的。
他算是攝影師這一行里,既有天賦又有名師的典范,他在上滬市電影公司干了多少年才成名
他熬了整整十五年。
想到這,彭毅誠瞥了眼身旁年輕精壯的孔聯順,微微一笑。為了培養一個自己公司的攝影高手,他安排給了孔聯順一個攝影助理的頭銜。讓其跟在石子軒身后學習。
在萬萬公司的班底中,攝影有了石子軒、桂忠軍兩位頂尖高手。
燈光方面,魏荀東也是山城電影公司出來的燈光高手。
動作方面,有剛剛回香江的元飚等人。
但在特級、特效方面卻一直乏善可陳,缺乏人才。
這次,陳金葉這群特技人才加入劇組,彭毅誠怎么說也要把他們也給拉進自己的公司來。
如果拉不進來,他今后拍攝這方面的鏡頭就只能臨時找人來干。
實際上并不是他面臨這樣窘境,很多導演都有這樣窘境。如今,華國不缺動作人才,但特技和特效人才卻非常缺乏。
想真正的拍攝一部大場面的商業電影,就一定要有自己完善的特技、特效班底才行。
所以,對于這個非常細心和努力的陳金葉,彭毅誠還是非常重視和看好的。
為了以后拍攝也好,還是為了發掘人才也好,彭毅誠沒道理不提攜一下陳金葉。
經過這么多天的劇組籌備工作,彭毅誠發現在動作、特技、爆破、火藥、飛車等上邊,陳金葉真的很有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