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及白話奏章,有表達整齊清楚,不用費時揣測,提高施政效率等好處。
在末尾,更有皇太孫和皇太子兩位的印章加蓋。
太子爺的印章,自然是皇太孫偷拿來蓋上去的。
雖然這份奏章,是用白話寫的,也表明了支持。
但并沒有提及認同。
支持和認同,還是兩碼事的。
但是奏章的內容傳出來后,朝堂上又是一片震蕩。
大多數人,都認為,這是東宮在退讓示弱,在新任監國漢王殿下面前,表示不做對的意愿。
于是,原本站隊東宮的官員們,紛紛憤憤不平,無數的奏章雪花片一片的飄到監國的桌子上。
然而,隨著東宮的一份白話奏章,朝堂上也開始陸陸續續的出現更多的白話奏章。
畢竟愿意辭官回家的人,還是很少的。
讀書一輩子,為的不就是能入朝為官嗎?
既然東宮都不反對,大伙沒了能撐腰的人,自然不愿意拿自己頭上的烏紗帽冒險。
沒幾日,反對白話,和默許白話,瞬間形成了兩個陣營,一時間勢均力敵。
然而,又幾日后。
也不知道漢王殿下是怎么想的,竟然讓人在城中,宣讀白話朝政諭令,更是將部分用白話奏請施政方略的奏章一并誦讀,更是點名上奏之人的名字,贏得滿城百姓贊許后,朝堂上頓時風向一變。
為官一方,誰不想自己的名聲為百姓所知。
誰不想,自己的政治理論,被百姓所認同和擁護。
往日里,之乎者也的政策奏章,百姓看不懂。
更不知道,那些事關日常的國朝政策,究竟是誰提出來的。
顯然可好,監國讓人在滿城可出宣讀政策奏章,宣揚上奏之人。
百姓們能聽得都懂了。
上奏政策的官員名字,也能被百姓記住了。
這可是在百姓面前刷名聲的好機會。
于是,一時間朝堂上,支持白話奏章的官員越發的多了起來。
什么圣人言論,圣人文字?
有自己的官聲重要?
之乎者也,云里霧里的,能讓百姓知道自己名字?
一片通俗易懂,甚至夾帶幾句下泥巴人臟話的奏章,瞬間就能收獲百姓擁戴。
原則是可以轉變的。
底線是可以接著降低的。
唯有如此,官職才能上去。
除了東宮,首先采用白話奏章的某位官員,雖然實職沒有升上去,但是文官散階,卻是實實在在的被提了兩級。
肉眼可見的好處,名聲的傳播。
就算是再固執的官,也愿意試上一試。
而隨著朝廷邸報上,也開始采用白話后,整個朝廷里,滿目白話奏章。
負責監國的漢王殿下,為此高興不已,有傳聞,當晚在王府,連喝三壺佳釀。
然而,還沒有人反應過來。
大明朝政奏章開始采用白話后,會帶來怎樣的后果。
就算有部分人看到了,但在利益面前,他們再次的選擇了無視。
就如前朝。
就算是圣人世家,山東那一家子,好像在活命和利益面前,也是第一個俯首臣稱的。
白話,短時間在朝堂上,取得了勝利。
然而,大明天下,并非只有朝堂。
自淮揚,乃至蘇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