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明星運動會,枕頭大戰,滑溜溜,泡泡撞擊等都取得了很不錯的收視反饋,只不過《大本營》的錄制實在太頻繁了,瘋狂迭代下,才使得“太實誠的移植”工作顯得節目內容很沒有創新能力。
一路討論,有些被留下有些被扔進垃圾桶,終是輪到了老劉。
“楊導,各位。”
“嗯。”
楊導不耐煩的點點頭,接過打印好的文稿翻看起來。
他早些年在東方臺工作,后來熬了幾年資歷,出了點成績就跑來了青梅臺,在某位副臺長的看重下在《大本營》的副導職位上一干就是2年,等到他的上級被藍鯨臺挖走之后,他就成功上位了。
這樣的一個位置重要且矚目,他很難不特別在意特別嚴格,畢竟節目的收視滑坡次數多了,他肯定跟某些前任一般被青梅臺毫不留情的踹掉。
“不行……這個也不行,寫的什么……這份,看看錄制效果。”
轉眼間,一沓文稿翻到了最后,然后,楊導一直皺著的眉頭有所舒平。
一旁,老劉看著宋衛宏等人寫的方案被扔進垃圾桶的時候,那是更加小心翼翼了,生怕惹來批評,好在,這么多方案里多少還是有一些可取的設計。
又一會,瞄了幾眼楊導臉色的老劉放下心來,文稿的最后是秦游君的壓軸稿,預料中它是可以加分的。
果不其然。
在攝像等人時不時的關注下,楊導重重的拍了下稿子,臉上有了些笑容,“好,好,就該這么設計。”
這結果老劉的心里是有預期的,因為他第一時間看完這個游戲流程都覺得很靠譜。
《大本營》需要什么,全臺上下沒有不知道的,只是有時候確實靈感枯竭。
“是王寬工作組的是吧,不錯,不錯。”
雖然給楊導留下了印象,但老劉也沒有多開心。
工作能交差,他就滿足了。
至于這個“誰是臥底”到底效果有多好,那是楊導團隊的事。
與老劉的淡然相比,楊導顯得高興多了。
從規則也知道,這就是《大本營》需要的那一類游戲——
1,每次需要N個人,其中M個圍觀者,L個游戲者,注:N>M>L;
2,準備2個相近的詞語,打在顯示器前,注意:2個詞語,其中一個寫1張,另外則全是相同的;
3,隨機抽取臥底,參賽者之間不知道對方拿的是什么詞;
4,每人每一輪用一個短語來描述自己手中卡片上的詞(不能直接暴露);
5,每輪結束后,開始投票,將票投給大家認為是臥底的人。得票最多的人出局,若是兩個人票數相同則此輪作廢,繼續下一輪;
6,臥底勝,則只剩下W個人(W可根據參賽人數一半以下約定),反之,臥底被找出,大部隊獲勝。
參與感、對抗性、趣味性,嘉賓融入等元素都有了,還給了觀眾上帝視角,何愁娛樂性不佳。
當然了,征集了不少素材,節目組還得確定接下來幾期的嘉賓,哪怕楊導囑咐老劉,等到具體錄制時讓他跟那位設計出“誰是臥底”的策劃,也就是秦游君現場參與,同樣不是這兩天的事。
小小立了一功,秦游君很快就忘了。
反倒是《人生一味》于周五晚近11點的時段,第三期“來點解藥”拿下1.37%的收視率,開播0.73%,巔峰1.46%,末尾1.41%的收視圖表時,讓人那么熾熱。
衛視播出走上正軌,網上的點擊率日創新高,整個工作室對這個節目都沒什么擔憂了。
也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遠在魔都的同名燒烤店終于快開業了。
“師傅,店牌有些右傾,你稍微抬一抬。”
“哎,注意點,注意點,小心。”
林立仁站在店面門口2米的位置,幫忙指揮“人生一味”同名招牌的掛放。
這幾周里,林立仁算是體驗到了當領導的感覺,雖然累,每天忙著忙那的,但面上那叫一個春風得意。
瞧著不時過來詢問的顧客,心里是極舒服滴。
當然,林立仁也清楚自家這燒烤店還沒營業就有這么多人問詢,大部分都是節目播出帶來的功勞,少部分才是周圍的居民自發的需求與好奇。
為什么這么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