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后怡和繼續茍延殘喘幾年隨時打算東山再起的怡和集團,在54年大陸最后一家辦事處亦被迫關閉,公司總部遷回香江。
當時的香江流傳這樣一句話:“此地的統治者依次是馬會、怡和、匯豐和港督”。
怡和憑借兩家公司香江置地和九龍倉,曾一度主宰香江經濟命脈。
就拿九龍倉來說,其是當時香江最大的碼頭,產業包括九龍尖沙咀、新界、港島上的大部分碼頭、倉庫,還擁有酒店、大廈、有軌電車等優質產業。
后來九龍倉遭遇包船王與李公攤的聯手狙擊,最終以包船王從怡和手中拿下九龍倉的控股權而結束,這也成為香江商界的一段傳奇。
痛失九龍倉的怡和洋行將重心放在了香江置地上,這是怡和集團在香江最大的資產。
香江置地在香港只在最貴的地方出沒,是香港中環最大地主,旗下的康樂大廈、文化東方酒店、太子大廈、歷山大廈等與置地廣場相連,成為香港中環的“心臟”。
到了80年代初,當時怡和集團主席紐璧堅一遍被蛇咬之后,為防范華資財團覬覦,想出透過怡和集團與香江置地互控,捍衛公司控股權。
但隨著83年香港地產因九七問題的地產崩潰,怡和與置地互控反成怡和與置地的負累。
如此情況下怡和和置地不得不往外配售手中對方的股票套現,這使得兩方手中的持股比例進一步下降。
讓很多香江本土的華商買進了不少置地公司和怡和集團的股票。
許大茂也不例外,他在港元危機當中可是沒錢買入置地公司的股票,而從去年開始他也開始向其他華商手中高價購買置地的股票,其目的不言而喻,就是想把置地公司搶過來,讓他們滾出香江。
“鄭先生,我知道包括你在內的很多華商手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置地公司的股票,我們做個交易好了,把你們手中的置地公司股票和我置換,或者我手中的這些股票無常還給你們。
我不是再開玩笑,這當然是有要求的,我的要求就是所有華商抱成一團共同收購置地公司的股票。
至于以后置地公司究竟花落誰家,我們可以各憑本事。
鄭先生,你意下如何?”
鄭裕同面上不動聲色,但是他確實心動了,在他看來那天聚集在一起的港商有一個算一個,沒有人不會無動于衷。
假如把消息由他傳遞出去,這件事情大概率可能達成一致,華商一定會聯合起來對置地公司動手。
不過能成就這么大家業的他心里清楚,這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
他們這些人如果誰接受了許大茂贈還給他們的條件,只怕眼前的人還會有另外的計較等著他們。
以前李超人在和鄭裕同夸贊起許大茂時,當時鄭裕同雖然嘴上附和,可這心里卻難免有幾分不以為意,以為許大茂的成功,運氣應該占據主要的成分。
如今這么一看,這個從內地回來的家伙,絕對是一個人中龍鳳。
遠不是外人看起來那么簡單。
其對商業上的嗅覺以及對人心的把控,妥妥的一個老狐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