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地理、五行草藥、農耕數算,明玄也都還是略懂的。”這老瘦和尚倒也不謙虛。
高岳哈哈笑起來,接著對身旁的官健說,給這位法師送頭馬來,兩名官健便牽著匹十馱馬來(唐軍安西士兵習俗,每十名士兵自備匹馬,用來馱運傷者,叫十馱馬),明玄便翻身上馬,晃悠悠地跟在高岳的后面。
“請孔目往西繼續走。”明玄建議說。
高岳便叫官健引路,幾名安西軍卒就不太高興,對孔目官嚷道:“天熱誰行路?”
“巡察完后每人有三斤鹽的利好可領,若是抗命,那便枷籠伺候!”高岳恐嚇這群軍卒說道,這是之前段秀實告訴他的。果然此話一出口,那些軍卒官健各個都老實起來,舉著物什,前呼后擁向閣川上的木橋走去。
策馬鞭蕭蕭,高岳和明玄越過木橋,接著繼續沿著閣川的源頭走去。
走走停停,半日過去,高岳的衣衫在太陽炙烤下,開始被汗水浸濕,待到一片林蔭下后,明玄抬起鞭梢,指著前方對高岳說:“孔目請看,此處便是百泉和鹽倉。”
安西軍卒三三兩兩蹲坐在樹蔭下飲水休息,高岳則手搭涼棚,望著明玄所說的百泉之地:
只見緩和的山丘內外,鋪滿了鮮美的草地,每隔一段就有民戶田野,“高孔目,此地周圍數十里,泉眼極多,都是源自閣川和山谷,四季不會干涸,所以叫做百泉。”高岳看著點點頭,然后說到,“按照法師所說,這里的民居田地卻有些少啊!”
“正是,利用還不到十分之一。”說完,明玄又指著西邊一處山崗上的倉廩,說那便是鹽倉,行營的食鹽全都運到此處儲藏。之前馬鎮西曾于此和西蕃大軍惡戰而敗績。“
“食鹽乃是軍隊的根本,居然將倉廩擺設在州城外三四十里處,如有敵襲,應變不及,未免太托大。”高岳覺得這樣的布置實在不合理。
隨后,明玄和尚順著百泉往北方指去,說百泉的暗水,一直可通到州城北面的共池湖,這里可算是整個涇州農地最菁華的地帶,高孔目如果想要軍屯,此地要最加留意。
“可是若在此軍屯的話,西蕃來襲,又該注意什么地方呢?”高岳想著,便從行囊書笥當中抽出了段秀實贈予他的《安西行營軍界掌故圖》,展開細看了番,而后凝目望去,果然按照地圖所繪,在百泉和鹽倉西南處,在山嶺和閣川間,矗立著座高絕入云的山堡,三面懸崖,臨水一面乃是高原,“連云堡......”
“明玄法師,前方可是連云堡?”
“正是,連云堡扼守州西的沖要之地,在堡上四境之地盡收眼底,向來是涇原的斥候之所。”
“其上戍守有多少人?”高岳便問那些靠在樹邊休息的安西軍卒。
得到的回答是,連云堡上有所烽鋪,內里大約戍守五十名士卒,十張弓,“有些少啊......”高岳心念道。
然后他看看橫亙在連云堡和百泉西北處的綿延青石嶺,細細揣摩著《掌故圖》,對安西軍卒說“今日到此為止,現在去鹽倉,我有文牒,可去那里每人領取食鹽,今晚便宿于阿蘭陀寺中。”
“哦!”三十名軍卒聽說有食鹽當津貼,各個高興地舉拳應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