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是左右人的一個因素,郭氏就深陷與此,從一個讀書人家嫁到另一個讀書人家,親眼見到公公的讀書與自己父親的不同,一樣是讀書人,娘家父親是村里衣食溫飽的老呆板,而公公卻門庭若市,往來沒有白丁。
這是個比方,元家不是權貴門第,門庭不可能天天似集市,往來的元家親戚們也找得出一堆白丁。
但和郭家相比,那是天上人間。
郭氏不想露怯,竭力表現自己家里不比元家差太多,不都是讀書人嗎?
可其實這姿勢已經露怯。
此后她為爭地位不惜讓丈夫跟著族兄舅爺當差,要知道已經當官的尤認還是步步請教老師,以元老太爺的話為主。
等聽到秀姐高嫁,郭氏又懊惱自己夫妻沒有當成送親的人,轉而氣惱公公偏心,原來你抬手就能給兒子一個官,那為什么不阻攔三爺出門?
她不回想怕元老太爺阻攔元運出門,想了許許多多的理由,還個個都是為元運好,能為元運謀官職。
元老太爺沒阻攔,一個原因是讀書也要行路,出門見識沒有不好,第二個原因是看出老三夫妻太熱心仕途,當年的翰林權臣們就是熱心仕途中的佼佼者,最后倒在熱心仕途上。讓老三出門碰壁,再回來老實讀書,也不是壞事情。
老太爺最得意的兒子是老大元遠,那個在衙門里受氣,別人不去的地方他去,別人不當的差他當,現在西北受滿城敬重的元遠。
大兒子在衙門里受好幾年的氣,老三出門碰壁也應當。
結果就是郭氏在家里也不高興,元運當官她也不高興,地位害她,而她還沒有感覺。
今天在元運面前沒說贏,沒能讓族兄郭籬滿意,郭氏想當然的不會死心,打算另尋個空閑再說。
她堂嫂也說了,“多說幾回,還怕他不答應?看他扭得過你,還是你拗得過他?”
郭氏深以為有理。
.....
元運任上白城也好,郭籬任上白二城也好,都是人口中等的縣城,在這樣的朝代里,中等人口已經算熱鬧,畢竟重鎮大城沒有許多。
挑擔的餛飩攤上,元老太爺喝著餛飩,和攤主聊著閑話。
直接去白城了解元運在官情況,倒不如先看看他的舅兄郭籬是何許人物,要是貪,那元運也跑不遠。
要是兩個人朋比為奸的貪,元老太爺覺得這趟真沒白來,那郭籬也別想好。
特意選這種挑擔到處走的餛飩攤,攤主走的街道多,往往聽的閑話多,他做完生意挑擔就走,下一刻找他得費功夫,有些閑話也敢傳。
老太爺悠閑的道:“你們這城人倒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