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外出通常乘坐的是金輦、玉輦。”
通常出行必備拂塵、金爐、香盒各2個。沐盆、唾盂、大小金瓶、金椅、金杌各1個。此外還需手執大刀/豹尾槍、腰挎弓矢的勇士各三十人;手執荷殳戟的各4人;侍殿前執曲柄黃蓋1人;執凈鞭者4人。
另外,在華蓋之間,除10匹儀仗馬外,另有騎馬的衛士千人,據記載帝王出行總計鹵簿所需一千八百人”
“我勒個去,他咋不上天呢?”
“一千多人保護皇帝一個,那刺王殺駕豈不是難于上青天?”
“影視劇欺騙了我,沒愛了沒愛了”
“反賊:我要取皇帝狗賊的性命”
“皇帝:靠近我八百米內算我輸”
“說著,一千多保鏢一擁而上”
“反賊:皇帝老兒,你不講武德!”
“哈哈哈,畫面感極其強”
這時候系統話鋒一轉:
“除此之外,鹵簿也是有樂舞的”
“宮、商、角、徵、羽?”
有水友忍不住好奇問道。
系統笑了笑,先是左顧右盼找了一番曹七七的身影,發現前方已經失去了這妹子的身影,也沒有細究,掉回頭仔細說道:
“你說的是宮調”
“宮調?”
有一個新名詞,大部分人一頭霧水。
“所謂宮調,即中國古樂曲的調式。”
“唐代規定二十八調,即琵琶的四根弦上每根七調。最低的一根弦(宮弦)上的調式叫宮,其余的叫調。此種音樂調子被稱為‘燕樂二十八調’,為隋唐至宋代燕樂所用的宮調系統。”
此‘二十八調’是在宮、商、角、羽四聲上各分配七調而成的。宮聲七調如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等叫“宮”,其余二十一調如越調、雙調、般涉調等叫“調”,所以稱調子為“宮調”。
“燕樂二十八調”,是宋詞、元曲的依據,但鮮有實用調子,元曲中也僅用十二調,而傳統經常使用的只有九種。一般只用五個宮(正宮,中呂宮,南呂宮,仙呂宮,黃鐘宮)和四個別的弦上的調(大石調,雙調,商調,越調)。這是后世所謂九宮調,即:耳熟能詳的‘五宮四調’。
“每一宮調各有它所屬的曲牌,常用曲牌就有五百只以上。”
清·孔尚任傳奇劇本《桃花扇》文末就有所記載:“予雖稍諳宮調,恐不諧于歌者之口。”
“這算是樂理嗎?”
有人插話道。
“應該算吧...”
“感覺像是在聽天書”
“隔行如隔山,就好比你沒學過數學就會覺得數學玄妙難懂”
“也對,真佩服那些學音樂的”
系統不理他們自顧自地說道:
“祭祀與大典之中除了宮調,還有雅樂”
“雅樂?”
關于音樂,大部分都是一頭霧水。
“雅樂就是典雅純正的音樂,是一種中國古代漢族的傳統宮廷音樂,常用于帝王朝賀、祭祀天地等大典。”
忽然一名叫做青青子衿的水友打出了一行彈幕。
“哦吼?貌似是個呂孩子”
“話說,呂孩子為什么會關注盜墓直播呢?好神奇哦”
“這位童鞋,來,請你解釋一下”
哪知這位‘青青子衿’言簡意賅:
“沒什么,純屬閑的,喜歡看妹子”
眾人:.....
臥槽?這什么虎狼之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