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青子衿’的虎狼之詞宛若一枚重磅炸彈,引得直播間內的水友們嗷嗷叫。
“妹子,你哪里人呀?”
“多大啦?”
“成年了嗎?”
“家里幾口人呀?”
“爸爸媽媽在嗎?”
“要不要跟著蜀黍一起快樂的玩耍呀?”
....
眾男人燥動,奈何‘青青子衿’不搭理他們。
系統見狀哭笑不得:
“好了好了,好不容易有個女觀眾,你們都要hold住你自己,萬一把人家嚇跑了呢?”
眾人一聽,
“也對”
“樓上的閉上你的臭嘴,小姐姐是大家的”
“就是!”
青青子衿:.........
大年初一,青青子衿乖巧地坐在爸媽身邊,淑女地保持著微笑,懷里抱著一只小柯基,保持著微笑接受著來自七大姑八大姨的問候。
她素面朝天,親戚們來的猝不及防,連妝都沒來得及畫就被爸媽從房間里生拉硬扯拽了出來。
一邊敷衍應付著七大姑八大姨,她眼角的余光始終留意在狗子的狗頭下,因為手機藏在了狗子的狗頭下,剛好擋住了所有人的視線。
另一頭,系統繼續說道:
“雅樂的體系在西周初年制定,與法律和禮儀共同構成了貴族統治的內外支柱。在東南亞儒家文化圈子里一直是東亞樂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儒家圈子?”
眾人好奇。
“通常來說就是中國周邊的國家,比如中日韓等”
眾人釋然。
隨之系統一邊環繞神道碑亭給眾人看,一邊解釋道:
“周武王建立周朝不久,就命周公姬旦制禮作樂,建立各種貴族生活中的禮儀和典禮音樂,使音樂為其王權統治服務。這一部分樂舞就是所謂的“雅樂”。它包含了遠古圖騰及巫術等宗教活動中的樂舞及祭祀音樂,也包含西周初期的民俗音樂。”
“《周禮》所記載的西周和春秋時期的各種貴族禮儀,其中與雅樂有關的有:
郊社:祭天地神明的祭典;
嘗禘:貴族祭其祖先的祭典;
食饗:政治上外交上的宴會等;包括大饗、燕禮、大射、養老等等。
鄉射:鄉里中官僚和地主們比射的集會;
王師大獻:戰爭勝利時舉行的凱旋慶典;
行軍田役:用于軍事演習性質的狩獵。
作為一種統治手段—禮樂教化的工具,樂舞藝術的地位和作用也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周朝的禮儀活動中,嚴格的規定不同的場面使用不同的音樂。它的主要目的是使參加典禮的貴族受到倫禮教育的感化,造成一種莊嚴、肅穆、安靜、和諧的氣氛。
各種主要典禮音樂的歌詞,大都載于《詩經》中的“大雅”、“小雅”、“頌”;少數屬于“南”。”
眾人如夢初醒:
“納尼?我們上學學的《大雅》、《小雅》《頌》原來都是古時候慶典的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