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鏡頭的移動,直播間眾人得以一窺崇陵地宮第一道石門的全貌。
拱券之下整座門樓高約五米多,整體為青白石料雕砌,頂部宮門式屋檐,表面雕有精致的瓦脊,一片片瓦片錯落有序,一行行鋪墊自上而下層層疊疊。其下有四個門簪,竟然排列門梁之上。兩側寬闊的門框底座為須彌蓮花基座,分別雕有花瓶,花瓶之中各插一束石花。
兩扇厚重的石門上分別雕有精美絕倫的佛像,門縫邊緣各有兩只獸首鋪首銜環。
“兄弟們,你們看”
系統將鏡頭對準右側的石門:
“此刻呈現在咱們面前的就是之前說的八菩薩之一,文殊菩薩,又稱文菩薩”
“民間文殊的圖像一般為騎獅像,眼前這石門雕刻的文殊菩薩是腳踏蓮花座”
隨著鏡頭緩慢移動,眾人看的真真切切,但見這座文殊菩薩腳踏蓮花座,乘裊裊祥云,他左手執青蓮花,花上有梵篋,右手執金剛劍,衣帶飄飄身后**環繞,顯得無比莊嚴。
“這雕塑,就很哇塞,主播你弄出來吧,我出十萬”
“臥槽?十萬你就想拿下?不知道是犯法的嗎?”
“主播別聽他的,我出五十萬”
“我出一百萬”
“不好意思,在座的有一個算一個,誰要是跟我爭搶,我就報告警察叔叔,希望樓上的你不要不識抬舉,要不咱們線下磕一下子”
“.......”
“是不是玩不起,居然耍賴!”
......
系統:.......
你們是猴子請來的逗比嗎?
“好了,說正事”
系統腦殼疼,移動鏡頭對準文殊菩薩的頭上的帽子:
“傳統佛像的文殊菩薩造像為五髻,當然也有一髻、六髻、八髻等”
“髻是什么?”
人們聽的一臉茫然。
“髻:中國古代漢族女子將頭發挽結于頭頂的發式。也稱結、玠。”
“據考古資料研究可知:在人類社會的初期,人們不分男女一般都將長發散披在肩上。以后,隨著勞動生產的發展,人們交往的增加,感到長發散亂頗有不便,就用繩帶系束,以骨簪插別。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原始社會后期,人們也還是如此處理頭發。
而到夏商時期,人們開始以梳辮子來裝飾自己,直至春秋戰國。但男女之間的辮子略有差異。
此后,女子開始挽髻于頭。根據古書記載:“乃自我始祖黃帝制作衣冠以來,隱蔽形體,僅露首面,撲朔迷離,莫可辨識。后圣知其然也,乃命男辮女髻,以便一目了然,誠法良而美意也。”
《禮記.曲禮篇》注中,有女子許嫁則十五著笄,未許嫁者則二十著笄的記載。“笄”,原是梳髻盤頭發用的簪子。“十五及笄”,也就是說女子十五歲就算是成年了,可以梳髻插簪,可以出嫁了。”
“而佛陀頭上的呈盤曲狀發髻為佛髻,讀音為fó-jì。”
“唐·李商隱《鏡檻》詩:“仙眉瓊作葉,佛髻鈿為螺。””
常見的五髻文殊菩薩,五髻代表了五種智慧,總共有兩種說法,第一種說法為:
一、法界體性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