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來如此,必須走起”
頓時直播間屏幕被密集的禮物刷了屏。曹七七第一次感覺這群水友沙雕如此之多。
“行吧,那我就說說”
曹七七看了一眼系統,見他沒有任何異狀,這才說道:
“夏后之制,亦置六卿。其官名次,猶承虞制。”
“六卿是啥?”
人們聽的有些蒙圈。
“六卿就是六官”
曹七七嘆了口氣:
“《周禮》有記: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又稱為六卿。”
“哦~~~懂了,和三皇五帝那會一樣”
“嗯”
曹七七繼續說道:
“夏朝是我國第一個世襲王朝,也是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從禹到桀,共有17個王。”
他的官制主要分:中央官與地方官兩種
中央官有:輔弼之官、政務官、巫史之官和事物官。
輔弼之官又稱‘四輔’,包括:疑、承、輔、弼。
政務官包括:后稷(掌管農事)、司徒(掌管民政)、軼宗(掌管祭祀)、司馬(掌管軍事)、士(掌管刑法訴訟)、共工(掌管手工業)
巫史之官包括:師(傳道受業、勸諫)、史(記錄保管檔案)、羲和(歷法)、遒人(宣揚政令,采集民意)、瞽(讀gu)(樂師)
事物官有:嗇夫(征稅)、牧正(牲畜)、車正(造車)、庖正(美食)、虞人(山林水產)、御龍(為大王養蛇)、臣(管理大王家務事)
地方官主要是:牧(派往各政區征收貢賦的官員)。
禮記曰:“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夫、八十一元士。“
三公各有左右副手為六卿,三公加六卿就是九卿。有扈氏為夏朝三公之一,占有三卿,所以夏啟只剩六卿。
“所以,這就是夏朝六卿的來源?”
“沒錯”
曹七七說道。
“夏:大王之下最重要的官是“三正”和“六事之人”。”
“那商呢?”
人們又問。
曹七七想了想:
“商王朝設“多尹”,泛指百官。”
商王朝的職官有中朝任職的內服官和被封于王畿以外的外服官之別。
商朝的內服職官中,有一人總領全**政要事,為王的輔佐,即后世的“相”。但在商代如何稱呼,甲骨文和古文獻中都沒有明確的記載。
據文獻記載,到商朝末年還設有“三公”,封以“西伯昌、九侯、鄂侯為三公”這“三公”的人選都是諸侯國君長,或即后世稱的太師、太傅、太保性質的職官。
“相”之下是主管各種政務性職官及事務性職官,分別是:
政務性職官,是指各級行政長官包括尹”、“正”、“里居”;
事務性職官,是指主管經濟運作的各部門;
軍事性職官,是指商代的各種武官及將領,商代的武官有:師長,亞,使等。
粽教、文化類職官,這類職官有:掌占卜之官,巫,作冊。
外服職官是指臣屬于商朝的諸侯。
商朝諸侯的產生主要有兩價目途徑:一是商王的功臣或子弟“裂士”受封,二是臣服于商朝的方國首領。
總設天官,下屬六職,為: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統稱“六太”,負責律法。
設五官:司徒、司馬、司空、司士、司寇,負責管理百官。
設六府: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貨,負責稅收。
設六工:土工、金工、石工、木工、獸工、草工,負責管理手工業。
“那西周呢?”
Ps:感謝:fairy-of-swo,特此感謝哼哼是只豬用臉投票,哈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