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翼長又是什么官呢?”
隨著曹七七的講解,人們對于清朝的官職更加充滿了好奇。
“你們難道沒聽說過好奇害死貓嗎?”
曹七七無語。
“不好意思,我在家,前排花生瓜子八寶粥”
“抬抬腳,香蕉啤酒老白干”
“不好意思,我還被被子封印在了床上”
“別做夢了,你麻麻喊你起床吃飯”
曹七七敲了敲這寒冷的天氣,自己擱外面兢兢業業搞事業,這群人居然擱家里躺平,心里氣不打一處來。
隨后,悶悶地說道:
“翼長,隸屬于清禁衛軍的火器、健銳、神機、善撲四營。于掌印總統大臣(神機營為掌印管理大臣)下均置翼長。”
“翼的原意為軍隊的左右翼,但翼長一官不必為兩翼領兵官;此外又有協理事長翼長,為主官的助理。神機營設總理全營事務翼長長七人(文案、營務各二人),則為各部門的主管人員。上為平時的翼長。出兵作戰時,主帥之下也常設翼長。”
“居然真的有神機營?”
人們難以置信,這個詞在清宮戲中他們早已耳目濡染耳熟于心,原本以為只是杜撰,沒想到居然真的存在。
“那必須是真的”
曹七七沒好氣地說道:
“神機營,明朝早已存在,為明代京城禁衛軍中三大營之一,是明朝軍隊中專門掌管火器的特殊部隊,開啟了世界上火器部隊的先河。”
清朝沿用明朝軍制,設火器營常守衛于紫禁城及三海,皇帝巡行時亦扈從,因而神機營為清代禁衛軍之一。
“清代神機營,始建于咸豐十一年(1861年),主要職責是守衛紫禁城三海(中南海、北海、什剎海)并從皇帝巡行,神機營由八旗滿蒙漢各佐領及八旗前鋒、護軍、步軍器、健銳等營伍中挑選的武藝高強和善騎射的營余構成。”
是清晚期在內憂外患的壓迫下創建的一支使用新式武器的禁衛軍,下轄馬、步隊25營,新組建時共有兵員1.4萬人,到同治四年增至約3萬人。由當時擔任議政王的恭親王奕?親領。
“奕??”
聽到這個名字眾人感覺十分熟悉。
“沒錯,就是那個將慈禧太后老佛爺一手推向至高之位的奕?,咸豐他弟”
曹七七多說了一句。
“原來是他啊”
“怪不得聽著如此耳熟”
“原來是這個狠人”
眾人你一言我一語,曹七七繼續說道:
“據記載:每日,神機營的管帶1員、營總1員,各帶兵10名,值守在宮中值房。隊官4員,各帶兵20名,分駐在皇宮的四角值守。上述官兵,共有10班輪替。御苑三海的墻外,神機營兵會同八旗各營中的槍兵技勇之士,共810名輪流值宿,內分為10班,每日更替一班。值守時還要傳籌走更。”
“至于建制”
曹七七稍猶豫片刻才開口:
“據:清末震鈞所著的《天咫偶聞》一書描述:“神機營署,在煤渣胡同。同治初,設選八旗精銳,別立此營。總以親王大臣,無定員。其下全營翼長二人。其下分為文案、營務、印務、糧餉、核對、稿案六處,各有翼長、委員。此外軍火局、槍炮廠、軍器庫、機器局,各有專司,共兵萬五千余名。自設立后,八旗京官競來投效。文案處委員至一百六十余員,營務處一百八十余員,而書手不在此數,庚子以后廢。”
可以看出,神機營衙門設在煤渣胡同,神機營在王府井大街上的操練場就為現今東安市場。”
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建立的神機營俗稱洋槍隊則是一支裝備洋槍、洋炮的軍隊。
“厲害了”
“話說,煤渣胡同是哪兒?”
“沒去過京城,求教”
“這個我知道”
老頑童忽然開口:
“煤渣胡同位于王府井大街東側,屬東華門街道辦事處管轄,呈東西走向。東起東單北大街,西止校尉胡同,南與北帥府胡同相通,北鄰金魚胡同。全長316米,寬8米。”
“煤渣胡同明朝稱煤炸胡同。煤渣胡同在明代為京城澄清坊所屬。按當時的規制,北京全城分為三十六坊,坊下分牌,牌下設鋪,鋪下才是胡同。”
“哦哦,感謝大佬,有機會一定要去看看”
“那傳籌走更又是啥?”
問題一個接一個來,畢竟大多數人都是頭一遭聽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