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籌,為清代在紫禁城內實行的宮禁制度,俗稱:紫禁城內傳籌之制”
老頑童侃侃而談:
“紫禁城內,禁衛官兵以傳遞籌牌之法,互相聯絡巡察,以保平安。”
其制為:紫禁城內五籌傳遞,每夕自景運門發籌,西行過乾清門,出隆宗門循而北,過啟祥門,迤西過凝華門,迤北過中正殿后門,迤北至西北隅,迤東過順貞門、吉祥門至東北隅,往南過蒼震門,至東南隅迤而西,回至景運門,凡十二汛為一周。”
“此法仿自明制,明時設四十鋪,每鋪旗軍十名,晝夜看守,銅鈴二十有八,每夜起更時分,從右闕門第一鋪發鈴,旗軍提鈴搖至第二鋪,相續傳遞,至左闕門第一鋪止,次日仍將鈴送右闕門第一鋪收存,清時亦從右至左,只不復使用提鈴。紫禁城內外各設堆撥,每夜由王大臣等巡察所屬。”
“而,走更,就是打更的意思”
是古代中國民間的一種夜間報時制度,由此產生了一種巡夜的職業——更夫,更夫也俗稱打更的。
打梆子或敲鑼巡夜報時(一夜分為五更,每更約兩小時)。
19點-21點,戌時一更,天干物燥,小心火燭;
21點-23點,亥時二更,關門關窗,防偷防盜;
23點-1點,子時三更,平安無事;
1點-3點,丑時四更,天寒地凍;
3點-5點,寅時五更,早睡早起,保重身體。
宋·楊萬里《不寐》詩:“深山五鼓雞吹角,落月一窗鵝打更。”
“此話便是形容于此”
“打更這個有意思”
“天干物燥,小心火燭,這句我熟”
“呵呵,我發誓樓上是sb”
“滾”
“危險系數也高,萬一半夜遇到傀咋整?”
“臥槽?你們不應該好奇的是紫禁城嗎?”
“宮禁居然是這樣子的,我以為就是好幾隊挎著刀早晚班巡邏就完事了”
“草率了”
“三十六坊都是啥呢?是不是和大唐長安一樣呢?”
“類似吧”
老頑童猶豫片刻道:
“北京城那會分為:外城八坊、內城二十坊、皇城六坊,共計三十六坊”
“北京坊外城八坊,今被人們通稱的“前三門”(指正陽門、崇文門、宣武門)以南直至永定門,其范圍“計長二十八里”皆為老北京的外城,亦稱“外羅城”,老北京人也將它稱為“帽子城”。”
“其特征是:集中在外城南面的正門“永定門”及東西兩側的左安門和右安門之內,有八坊:正東坊、正西坊、正南坊、正北坊、崇南坊、宣北坊、宣南坊、白紙坊。”
內城二十坊:
老北京的內城“周四十里(城墻)高三丈五尺五寸。內城坊,其特征是集中在內城四面的城門之內。
南面的正門“正陽門”及東西兩側的“崇文門”和“宣武門”之內,有三坊:南薰坊、澄清坊、大時雍坊。
北面的東西兩側,東為“安定門”,西為“德勝門”,有七坊:教忠坊、崇教坊、昭回坊、靖恭坊、靈春坊、金臺坊、日忠坊。
東面的“朝陽門”和“東直門”之內有五坊:明時坊、黃華坊、思城坊南居賢坊、北居賢坊。
西面的“阜成門”和“西直門”之內亦有五坊:阜財坊、咸宜坊、嗚玉坊、日中坊、金城坊。
皇城六坊:
“皇城在京城中,周十八里有奇”。
皇城的“東安門”和“西安門”之外各有三坊:“東安門”外的三坊為保大坊、仁壽坊、明照坊;“西安門”外的三坊為積慶坊、安福坊、小時雍坊。
但是,今僅存一“白紙坊”的地名了。
“太可惜了”
人們感到惋惜。
“還好吧,社會在發展,每個時代都有自己的特色”
老頑童感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