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除了火器、健銳、神機、善撲四營,還有別的營嗎?”
“當然有了”
曹七七找了一圈說道:
“大清禁衛軍有九大營,分別為:驍騎營、護軍營、前鋒營、健銳營、火器營、步軍營、神機營、虎槍營、善撲營”
驍騎營:
清代禁衛軍之一,起皇太極天聰年間所設的阿禮哈超哈營。順治時詳定制度,八旗均設驍騎營,為八旗都統的直屬部隊。
兵員叫“馬甲”,從滿、蒙旗中每佐領中選拔二十人,漢旗中每佐領中選拔四十二人,滿、蒙、漢馬甲共二萬八千多人。滿、蒙、漢軍各自為營(駐防外地的驍騎營由滿、蒙、漢軍混合編組,由八旗都統分別統領)。
護軍營:又稱圓明園護軍營
清代禁衛軍之一。始建于皇太極天聰年間的巴牙喇營。
分上三旗和下五旗﹐共八旗。
上三旗守皇宮禁門,即午門,東西華門和神武門等,下五旗守王公府門。專司警蹕宿衛﹑諸門的啟閉和鎖鑰傳籌等。
營兵從滿蒙八旗中抽調,每旗設護軍統領一人;
雍正三年,增設了圓明園八旗護軍營,駐於該園周圍,以司禁衛。
前鋒營:
清代禁衛軍之一。始建于皇太極天聰年間葛布什賢超哈營。
順治時定營制,營兵從滿洲、蒙古八旗的各佐領下抽調,分左右兩翼,設有統領、參領、侍衛等官。統領由王公大臣兼領,統領以下各級長官,由滿人和蒙人擔任。挑選滿蒙八旗各佐領下的擴軍馬甲,養育兵等技藝優秀和身強力壯者銳部隊,獨立為營。清代大規模的巡活動很多,前鋒營負責皇帝巡幸時的前哨警衛。
健銳營:
清代禁衛軍之一,也稱云梯兵,又稱健銳云梯營、飛虎健銳云梯營、香山健銳營,是清八旗禁衛軍中一支具有特種部隊性質的部隊。
乾隆十四年(1749年)設立。健銳營駐扎在北京香山實勝寺旁,習攻堅之戰。
兵力初建時為1000人,二十八年后增設護軍1000人,另有養育兵百人(后增至800人),總兵力2000多人,滿人居多。
三十三年設前鋒習水手戰兵1000人,趕繒船32只,練習水戰,水師教習由天津、福建水師營選送。
四十年,于健銳營設立八旗官學一所,專管教授本營八旗幼丁及騎射等。
次年,設“番子佐領”1個,由征金川帶回的番兵組成,設佐領1人、防御1人、驍騎校2人(一說1人)。嘉慶二十四年(1819)添設火班,專門負責宮內及圓明園救火事宜。
額定編制:設掌印總統大臣1人,總統大臣若干人(無定員,于王、公、大臣內特簡),掌全營之政令。營分左、右兩翼,各設翼長(初為翼領)1人,署翼長前鋒參領1人,前鋒參領4人,副前鋒參領8人,署前鋒參領16人,前鋒校50人,副前鋒校20人。
訓練內容以操練云梯進攻為主,也練習馬步射、鳥槍、舞刀、舞鞭等。平時守衛香山靜宜園,皇帝巡幸時派官兵扈從,負責行宮巡邏、救火等安全事項。
火器營:
清代京軍之一,是清代專門操演火器的軍隊。操演的火器,有鳥槍有子母炮。火器營舊址位于海淀區藍靛廠正北。
火器營為長方形,南北長約四里,東西長約一里,是一個獨立的帶有城墻和門。營中修五條橫街,將各旗營區相隔開。每營章京下設五個掰子,各負一檔,分別負責政務、經濟、戶檔、錢糧、營務。
最早設火器營在康熙三十年(1691)。選八旗滿洲、蒙古習火器之兵,另組為營。
營兵有鳥槍護軍與炮甲兩種,額定滿洲、蒙古每佐領下鳥槍護軍六人,炮甲一人,分內外二營操演,在城內的為內火器營,分槍、炮兩營。在城外的為外火器營,專習鳥槍。
內外二營,共有鳥槍護軍五千二百多人(內有護軍校、藍翎長、隊長各一百二十人,并有筆帖式十六人掌文移)炮甲八百八十人,養育兵一千六百五十人(備補充鳥槍護軍),三種兵總數是七千八百多人。
內外火器營分別定時訓練,除操演槍、炮之外,并操演步射、騎射及各項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