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劇中經常會看到,在頭盔臉頰兩側有兩只翅膀一樣的東西,那叫“吹返”。吹返通常與眉庇是相互連為一體,因而通常統稱為眉庇,常見的有大宋“鳳翅兜鍪”說的便是此”
“而且在影視劇中還有一種常見的吹返,就是日式獸角兜鍪裝飾兩側高高揚起的好似兩個卷筒狀的東西,有的像兩面扇子”
頭盔后面圍繞的一圈護甲叫:頓項
頓項,與頭盔連在一起保護臉部頸部肩部的防護部件。用甲片穿接而成包圍在頭盔四周或后面。
頓項與頭盔一起合叫兜鍪
秦朝的兜鍪不僅護全頭、頸、喉、而且兼護部分面部及肩部。
說著曹七七指了指那武將肩頭的兩塊甲片,說道:
而常見的肩頭的虎頭,叫:肩吞。
肩吞是肩部掛在披膊上作為防護作用并且具有一定裝飾效果的獸型吞口組件。
肩吞始于中國的南北朝末期-隋唐時期,吞肩獸的起源,說法不一。
唐朝初期的吞肩根據實物觀察,應該是包括了上頜下頜兩部分,從日本傳世唐武士吞子的結構上發現,唐初吞肩獸是上下兩部分構成。
下頜倒立起來包住手臂,和上頜用手臂兩側的繩子套牢固定。而到了中唐晚唐,吞肩獸的結構更加科學,逐漸演化為穩健、威武、實用的風格,中國中世紀傳統的肩吞基本成型。
總體上來說,肩吞獸在宋代時期發展達到頂峰,并定型,在明朝逐漸少見。
最終,在清朝時幾乎消亡,清朝只有布面甲上的布制腹吞,而吞肩獸在實物中以及消亡,只存在于閩南游神的神將偶、京劇靠甲,宗教類雕塑里還有表現。
曹七七漫步轉到武將左側,將鏡頭對準武將的胳膊護甲:
“虎頭肩吞下方遮蓋保護胳膊的護甲叫:掩膊。”
掩膊,也稱披膊,古時鎧甲遮護臂膊的部分。
手臂上的護甲叫:臂鞲(bì-gōu)
由于古時受制于技術和材料的不足,直到魏晉南北朝時期臂鞲才漸漸出現。
三國魏晉時代,身甲與筒袖聯為一體,防護周密。可以看出筒袖便是最初的臂鞲。
直至唐宋時期,臂鞲隨著甲胄的發展,演化出宋代最經典的鎧甲樣式。
樣式分為由全金屬鍛造的臂鞲、鐵片穿接的臂鞲。
說完了手臂部分。
曹七七背著小手轉到武將正前方,她抬起左臂指了指武將的脖子部位說道:
“在頓項下方,鎧甲脖子周圍一圈的金屬圈叫項圈,主要起固定作用”
項圈長命鎖帶一個寶相花扣,稱之為:铔鍜(yā-xiá),也叫頸甲。
胸前的胸甲,也叫胷甲。
用于保護軍人的胸背免受冷兵器和火器殺傷的護具,由兩塊堅固的彎板-----胸板和背板組成。
中國古代胸甲,皆由甲片編綴而成。按照甲片不同可分為,鎖子甲和柳葉扎甲。
接著,曹七七敲了敲武將腰部:
“武將的腰部通常也有獸頭,叫:腹吞,腹護”
作為腹部的第二層防護,腹吞的出現較晚,甲胄發展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大量吸取了國外鎧甲的樣式,至明代已完全成為中國傳統式樣。
腹吞的樣式多種多樣,最常見的便是,獸口銜帶:巨大的圓形腹吞,口中含著腰帶。
另外一種便是自下而上多以龍頭為原型的腹吞。
“顯然,明孝陵的武將是沒有腹吞的”
“鎧甲的腰帶叫笏頭帶”
即球路帶,
笏頭:宋人稱方團球路花紋為“笏頭“
宋代大臣用的一種腰帶。其上繡或織有球形花紋,束于袍服之外。
鏡頭移動至腹部,由束帶勒住左右兩側半圓型布甲,曹七七繼續說道:
“這叫抱肚”
意思是兜肚。
鎧甲戎服附件,成半圓型圍于腰間,是為了防止腰間佩掛的武器與鐵甲因碰擊、摩擦而相互損壞。
當鏡頭移動到腰部垂下保護褲襠補位的鎧甲之際,曹七七嘿嘿一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