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片保護襠部的護甲裈甲,也叫吊魚”
裈甲是作為下半身襠部的防護,前面的叫裈甲,后面保護屁屁的叫鶻尾。
其中,比較著名的就是:
步人甲‘鐵浮屠’。——由烏錘甲片編綴的裈甲。
亮銀鎖子甲——由山紋鎖子甲編綴的裈甲。
“當然啦,保護腿的鎧甲就要裙甲”
裙甲是古代甲胄作為身體腰部及下部分防護的裝備。
曹七七蹲下身,撫摸著鎧甲的凹凸說道:
“此外腿部的護甲叫:吊腿(脛甲)”
中國古代鎧甲小腿的防護。
大體有兩種形式;一種全金屬制,另外一種由鐵片疊加用布包邊的吊腿。
而保護腳踝與腳面的護甲叫:衛足,通常為托泥鱗。
“整體來看,這套甲胄用的山子紋”
曹七七撫摸著群甲上凹凸錯落有致的紋落仔細端詳道。
“這中款式的鎧甲在古代稱為:山紋甲或山文甲”
由于其甲片多為山字形金屬片組合而成。
最早見于《唐六典》中的記載,流行于唐、宋、明三朝。
有爭議說也叫鎖子甲,這是影視劇中最常見的一種。
通常也是中國古代壁畫、塑像、畫作中經常出現盔甲形式,從形式看屬于扎甲,有三菱型甲片扎成。
山文甲由于其制作復雜,成本高昂,所以多作為武官鎧甲和親軍甲胄,在基層普及率不高。
從某種程度上說,它可算作中式甲的典范,西芳人稱為“中國之星”,鈤笨人稱為“唐甲紋”。
“難道還有其他款式?”
人們詫異的問道。
“那必須的”
曹七七道:
《唐六典·武庫令》曰:“甲之制十有三:曰明光甲,光要甲,細鱗甲,烏錘甲,白布甲,皂絹甲,山文甲,布背甲,步兵甲,皮甲,木甲,鎖子甲,馬甲。......元和九年七月甲戌,命淮浙江西荊南,造甲以進。”
“通常武將身披鎧甲的穿著有三種”
曹七七手一揮,半空中浮現出一個身穿鎧甲全身包裹一套長袍中的武將:
“這種叫敞胸寬袍”
接著,變化為,武將通體身披紅色外袍,右臂露出外面:
“這種裝扮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影視劇漫畫等等中比較常見,這種款式叫:袒肩寬袍”
下一秒,樣式再變,武將鎧甲恰似穿一短衫,僅有肩頭手臂、胸前部位覆蓋衣袖:
“這種是繡衫”
曹七七手微微抵著下巴,從頭到腳詳細觀察了一遍這武將石雕:
“一般古代武將還會有面甲,保護臉的,畢竟有人就喜歡打臉”
瞬間直播見眾人笑噴。
說著曹七七轉到右側,鏡頭對準大寶劍:
“大家看,這武將的寶劍劍柄系雙綬”
“雙綬是啥?”
“沒文化,雙綬就是兩條綬帶”
曹七七白了直播見眾人一眼,無形中眾人感覺受到了嘲諷。
“一種彩色的絲帶,用來系官印或勛章。有的斜掛在肩上表示某種身份,現在軍服上經常見。”
“此外,在秦漢時期,官員沒有品級,只能通過綬帶顏色去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