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士所穿鎧甲為全身披掛,盔、披膊與宋代完全相同,身甲好象兩襠甲,長及膝上,還是以短甲為主說明鎧甲的制造畢竟比中原地區落后一些。
西夏的官服為也可作戎服,如遼代的一樣,兩者五明顯差別。
金代鎧甲:
金國女真軍隊普遍著重甲,其防護面積已與宋朝的相差無幾,重裝騎兵更過于,形式上也受北宋的影響。金代戎服袍為盤領、窄袖,衣長至腳面;戎服袍還可以罩袍穿在鎧甲外面。
忽然曹七七話鋒一轉:
“大家應該對‘鐵浮屠’一詞并不陌生”
鐵浮圖又被稱為鐵浮屠引,是金國鐵騎引的一種,屬于金國大將完顏兀術(金兀術)的手下,與拐子馬一起隨同金兀術南征北戰,立下了赫赫戰功。1140年,完顏兀術率領手下十萬大軍和一萬五千名拐子馬、五千名鐵浮圖一起浩浩蕩蕩直奔南宋首都臨安(今浙江杭州)。途中,鐵浮圖與拐子馬戰無不勝,攻無不克,一直氣勢洶洶殺到長江邊上的順昌。
鐵浮屠與金國的拐子馬不一樣。拐子是輕騎兵,人馬不穿盔甲以射箭為主,采用兩翼包抄戰術。鐵浮圖是重裝騎兵,人馬穿著盔甲,采用列陣中間突破戰術。
《宋史·劉琦傳》:“兀術被白袍,乘甲馬,以牙兵三千督戰。兵皆重鎧甲,號‘鐵浮圖’。”清夏燮《中西紀事·海疆殉難記上》:
“吳侍郎《朱副戎廟碑》系駢體文,其后段云:‘……鐵浮屠林立於重關,銅面具風生於百戰。’”
“許多畫作中,常見鐵浮屠的身影”
“金之后是元”
元代鎧甲
元代鎧甲有柳葉甲、有鐵羅圈甲等。
鐵羅圈甲內層用牛皮制成,外層為鐵網甲,甲片相連如魚鱗,箭不能穿透,制作極為精巧。另外還有皮甲、布面甲等。樣式為緊身窄袖的袍服,有交領和方領、長和短兩種,長的至膝下,短的僅及膝。還有一種辮線襖與質孫服完全相同,只是下擺寬大、折有密裥,另在腰部縫以辮線制成的寬闊圍腰,有的還釘有鈕扣,俗稱“辮線襖子”,或稱“腰線襖子”。
這種服裝也是元代的蒙古戎服,軍隊的將校和宮廷的侍衛、武士都可服用。
清朝的鎧甲與元代有類似之處。
明代鎧甲:
明代軍士服飾有一種胖襖,其制:“長齊膝,窄袖,內實以棉花”,顏色所為紅,所以又稱“紅胖襖”。
騎士多穿對襟,以便乘馬。作戰用兜鍪,多用銅鐵制造,很少用皮革。將官所穿鎧甲,也以銅鐵為之,甲片的形狀,多為“山”字紋,制作精密,穿著輕便。兵士則穿鎖字甲,在腰部以下,還配有鐵網裙和網褲,足穿鐵網靴。
明代著眼減輕鏡甲遵量,每付減至40斤至25斤,多為鐵閥甲、鎖子甲。
“最后就是清朝鎧甲”
清代鎧甲:
清代一般的盔帽,無論是用鐵或用皮革制品,都在表面髹漆。盔帽前后左右各有一梁,額前正中突出一塊遮眉,其上有舞擎及覆碗,碗上有形似酒盅的盔盤,盔盤中間豎有一根插纓槍、雕翎或獺尾用的鐵或銅管。后垂石青等色的絲綢護領,護頸及護耳,上繡有紋樣,并綴以銅或鐵泡釘。
鎧甲分甲衣和圍裳。甲衣肩上裝有護肩,護肩下有護腋;另在胸前和背后個佩一塊金屬的護心鏡,鏡下前襟的接縫處另佩一塊梯形護腹,名叫“前擋”。腰間左側佩“左擋”,右側不佩擋,留作佩弓箭囊等用。
圍裳分為左、右兩幅,穿時用帶系于腰間。在兩幅圍裳之間正中處,覆有質料相同的虎頭蔽膝。
清朝時,大量使用的鎧甲是綿甲,是在堅厚的綿或絹的布料上鑲嵌有鐵片,并用銅釘固定的一鐘鎧甲。看上去,就像一件綿大衣一樣。綿甲具有一定的防寒性,厚實的布料中密嵌著鐵甲葉,對冷兵器和火器都有一定的防護能力。
清末操練新軍,改著西式軍裝,鐵鎧甲廢止。
“那鈤苯那種鬼面盔甲算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