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文武大臣朝見君王時,雙手執笏以記錄君命或旨意,亦可以將要對君王上奏的話記在笏板上,以防止遺忘。
“畢竟有的大臣六七十還在996也是蠻辛苦的,這個年紀記憶力減退容易健忘,萬一見到皇帝做日報匯報的時候忘了,那多尷尬。”
曹七七打趣到:
笏板,讀(hùbǎn),此物件雖然不大,但卻很貴重,這是由它的質地決定的。笏分別用玉、像芽或竹制成。最早出現的年代應在春秋以前,史學家認為在商朝就可能開始使用了。
《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由于古代的尺寸和今天的尺寸不同,因此,2尺6寸要短于今天的2尺6寸。
“笏板的使用也是分等級的”
曹七七將鏡頭拉近石像:
“《禮記·玉藻》中記載:“笏:天子以球玉,諸侯以象,大夫以魚須文竹,士竹。本,象可也。見于天子與射,無說笏,入大廟說笏,非古也。小功不說笏,當事免則說之。旣搢必盥,雖有執于朝,弗有盥矣。凡有指畫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則書于笏,笏畢用也,因飾焉。笏度二尺有六寸,其中博三寸,其殺六分而去一。”
“唐代武德四年以后,五品官以上執像芽笏,六品以下菅員執竹木做的笏。”
“明代規定五品以上的菅員執像芽笏,五品以下不執笏”
“從清朝開始,笏板就廢棄不用了。”
而且唐朝對笏板的形狀還有規格限制:
三品以上的笏,前拙后直,五品以上,前拙后屈,后又改為上圓下方。
笏板的作用主要是記錄。
《釋名》∶“笏,忽也,備忽忘也。”
《禮記·玉藻》:“凡有指畫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則書于笏。”
據說,笏板還有另外的作用,就是擋住自己的臉,用以彰顯龍威,上朝面見天子眼睛要望著笏板,表示對天子的敬意。
古人沒有發明紙張之前,如果私用,則成為書籍的功能,也稱“牘”。如果菅員將其隨身帶著上朝用,則稱為“笏”。
及至后來紙張普及后,笏便成為禮節性用品,材料由竹木上升到玉或像芽。
曹七七嘆了口氣:
“笏的廢棄使用是從清朝開始的,原因是滿族人是以騎馬為主,手要拿鞭子牽馬繩,空不出手來拿笏,于是就不用了。”
她聳了聳肩,做了一個無奈的表情:
“有趣的是,古代菅員原則上一人只用一只笏,但公務繁忙的菅員則允許用幾個,幾個拿不下,就備一個袋子,這個袋子后稱為“笏囊”,因為多了,則需一個隨從背著一同上朝”
唐代的張九齡為相時,因為年老體弱,就是從他開始使用隨從背笏囊,沒想到后來竟成時尚,菅員紛紛仿效,以顯示公務繁忙。而幫他背笏囊的隨從,就有些像當代菅員的秘書了。
“當然,笏板在中國古代也是地位的象征。”
《北史·李穆傳》記載∶“其一門執象笏者百余人。“
意思為:一家有百余人位居高位。
另明朝歸有光《項脊軒志》∶“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
歸有光的祖母拿先人的象笏勉勵他勤奮讀書,希望歸有光將來也能執笏在朝為官。
“萬一有人用鐵制的,學高漸離行刺怎么辦?”
有人腦洞大開
“呵呵,你當皇帝隨身攜帶的四十米長大刀是吃素的?”
“大內侍衛:你這樣尊重我嗎?勞資本職工作就是干這個的,放到現在那就是行走的三等功”
“噗.....行走的三等功,哈哈哈哈,勞資頭都要笑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