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以鐵絲、細紗為材料,冠上綴梁,以梁的多少區別等級,常見有一梁、二梁、三梁數種,以三梁為貴。冠的前高后低,前柱傾斜,后柱垂直,戴時加于巾幘之上。此冠在兩漢時期較為常見,漢代以后歷代相襲。自晉代起,皇帝也戴五梁進賢冠。元代以后曾一度用于侍儀舍人,清代以后其制被廢。
高山冠,形制酷似通天冠。
除了無山無述,還無展筩,且“頂不邪卻”。
高山冠:其形如山,正面直豎,以鐵為冠梁。
后世官員的梁冠用的多是進賢冠。“進賢”一名,據說是因為文吏、儒士有向上薦引能人賢士的責任,因此得名,并一直應用至明朝滅亡。
“明代梁冠主要有6部分組成”
曹七七指了指帽子的額頭部分:
“中間的繡花稱為;額花”
“從前額向后腦包裹時疊出一條裝飾邊,稱為:顏題”
“額頭上凸起的半圓部分叫:冠頂”
“半圓上的豎條絲線稱為:梁”
“顏題延長到后腦部位時再升高立起,使兩邊縫接處豎立成三角形尖耳狀,稱為:冠耳。”
“兩側邊緣簪子插入的紐扣為:簪紐。”
“帽圈的后面縫上披幅,名為:收”
大明王朝1566中的官帽幾乎是真實還原了明朝的梁冠,這種梁冠為平底類似古代太監的帽子。
帽子頂端紅色的凸起類似毛筆尖的物體,叫:立筆。
帽子左側所插羽毛為:雉尾。
帽子左右兩側下方的頭巾為:籠巾
說到這兒,曹七七頓了頓:
“講真,的確是有點丑,實在是丑”
看影視劇的時候大家一般可能搞不清楚官員的品級,除非根據人名辨別。
實際上,進賢冠(梁冠)主要以梁的多少及所佩綬分官銜等級:
明代梁冠制度為:
一品為冠七梁,革帶用玉,綬用云鳳四色花錦。
二品為冠六梁,革帶用犀,綬同一品。
三品為冠五梁,革帶用金,綬用云鶴花錦。
四品為冠四梁,綬同三品。
五品為冠三梁,革帶用銀,綬用盤雕花錦。
六品、七品為冠二梁,革帶用銀,綬用練鵲三色花錦。
八品、九品為冠一梁,革帶用烏角,綬用鸂鶒二色花錦。
侯爵,七梁冠,籠中貂蟬,立筆,前后金蟬。
伯爵同侯爵,只是前后玳瑁蟬,都插雉尾。
駙馬同侯爵,但不插雉尾。
“唐宋之后梁冠在舊制基礎上增加了梁數。”
唐·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如是寫到:“良相頭上進賢冠,猛將腰間大羽箭。”
《新唐書·車服志》:“進賢冠者,文官朝參、三老五更之服也。”
可見進賢冠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