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為什么叫文武方門”
曹七七稍作思忖:
“文武方門”這個名稱都出現于清代文獻里,而明萬歷年間的《上元縣志》和《江寧縣志》以及《應天府志》中是找不到相關的條款。
“現有靠譜的說法是:根據明朝的君、臣、主、仆各行其道而得名”
說罷,曹七七指了指門頭上的‘文武方門’豎匾:
“這是年重修陵宮門的時候,特意制的匾額”
“走吧,咱們進去看看”
曹七七邁步朝門內走去。
“終明一朝,南京明孝陵一直是祖宗根本之地,備受尊崇。每歲有固定三大祭、五小祭。凡遇國之大事,均需遣勛戚大臣祭告。”
明清鼎革,明孝陵仍享有崇高的地位。
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玄燁下江南拜謁孝陵,題“治隆唐宋”碑于碑亭。
“這尊碑文咱們很快就能看到了”
說話間曹七七依然進入了文武方門門內:
“清朝康乾年間,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五次親往謁陵;乾隆六次南巡,更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且二人祭拜時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參禮,可謂優渥有加。被時人譽為“禮文隆渥,逾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舉”。”
跨入內門,抬頭便見前方一座紅墻小瓦建筑,此殿歇山頂,三開間,亭內正中立有碑刻,走近可見上刻“治隆唐宋”四個大金字。
“前面就是碑殿,正中那塊石碑就是康熙帝題“治隆唐宋”碑”
在碑殿臺階下站定,目視前方,殿門外同樣矗立有一塊黑色敬告碑,曹七七瞟了一眼,目光聚焦向正前方,說到:
“碑殿原為孝陵享殿前的中門,即孝陵門,原為5個門洞,后被毀。碑殿是清朝時改建的”
曹七七一步一步踏上臺階,很快就進入了碑殿,踏入殿內景象豁然。只見正中‘治隆唐宋’石碑,碑身有裂痕,碑高3.85米,寬1.42米,厚度0.38米。底部下有馱碑龜趺。其馱碑龜趺與眾不同,脖子出奇地短。
左右兩側各有1塊石碑,之前由于光線原因在門外遠觀不曾注意,此時進入殿內方才看清楚。對比觀之,‘治隆唐宋’最高。無無獨有偶,3塊石碑都嵌入紅墻之內。
“不是說五塊石碑嗎?這才三塊,還有兩塊呢?”
直播間眾人左顧右盼:
“難道損毀了?”
“沒有損毀,在殿后東西兩側各有一塊臥碑,”
曹七七指了指石碑后。
“治隆唐宋?康熙帝為什么寫這四個字呢?”
“意思是頌揚明太祖朱元璋治國方略超過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趙匡胤,朱元璋對明朝的治理要比唐朝、宋朝還要好,明朝比唐朝、宋朝還要興隆。這是清康熙皇帝1699年第三次下江南謁陵時御題。”
“是康熙皇帝對朱元璋的稱頌,也是對明朝的稱頌。”
曹七七解釋道:
“治隆唐宋,遠邁漢唐,是對大明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