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現在看到的治隆唐宋碑是同治年間所刻的,原來的碑身已斷,碑額遺失。而且這三塊石碑”
曹七七指了指面前的三塊石碑:
“原來單獨矗立,是建國后才將斷碑嵌在紅墻中”
說著她指了指石碑身上的裂紋道:
“清·咸豐年間的戰亂幾乎將孝陵地表建筑夷為平地,康熙手書御碑甚至攔腰折斷。一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九月,曾國藩奉詔祭陵,才著手修復明孝陵。據說只用了740兩銀子便將這塊“治隆唐宋”御碑扶起粘合,這就是當時補過的裂痕。”
“左右兩塊石碑是什么時候的呢?”
人們追問到。
“這兩塊是乾隆拜謁明孝陵所立的詩碑。”
曹七七移步到左邊,將鏡頭仔仔細細對準左右兩塊石碑,讓眾人對碑文看的更加清楚一些。
“西側石碑上題詩:“金陵蒞止為巡方,展謁龍蟠奠桂漿,保護遺規崇勝國,紹承家法禮前王。開基洵是過唐宋,繼葉無能鑒夏商,形勝不須矜壯麗,惟天佑德慎周防。””
據史料記載,這是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庚申,第一次南巡所作。
據《金陵通紀》載:“皇帝恭奉皇太后鑾輿,初次南巡,入江寧府。辛酉,駐蹕上元。壬戌,謁明孝陵。途經明故宮,御制七律一章。俄至陵奠酒,敕禁樵采。御題額曰‘開基定制’,聯曰:‘勘亂安民,得統正還符漢祖;立綱陳紀,遺模遠更勝唐宗。’復作七律一章。”
隨之,她來到東側:
“這是乾隆二十七年(1762)春,乾隆恭奉皇太后鑾輿第三次南巡。三月己未,謁明孝陵,所做作一首七律”
“詩云:“嬗謝都關天運乘,攘除非自本朝興,代為翦逆當方革,豈是因危致允升。常禁里民闌采木,還教衛戶謹巡陵,省方近撫前王跡,殷鑒惟懷惕倍增。””
倏然曹七七蹲下身,將鏡頭對準碑文底部,只見石碑基座上雕有二龍戲珠,騰云駕霧,張牙舞爪,龍紋惟妙惟肖。繞至基座后面,刻有獸紋輔首銜環,獸目圓睜,獠牙外露,氣勢逼人。
而在后殿果然左右各有一塊臥碑。
曹七七指著西邊那塊石碑說到:
“西側臥碑上主要記述了康熙三十八年,玄燁到江寧第三次拜謁孝陵的事宜”
“東側是康熙23年玄燁南巡江寧謁明孝陵紀事”
“清朝年間,清帝多次拜謁明孝陵”
清朝順治元年(1644年)五月,全國局勢未穩之際,攝政王睿親王多爾袞“遣大學士馮銓,祭故明太祖及諸帝”。
清朝順治二年(1645年)五月初,豫親王多鐸平定江南,本月中旬進駐南京城,二十七日就“謁明陵,命靈谷寺僧修理”。七月,又“遣內官正副二員,陵戶四十名,守明陵”。
清朝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帝首次次南巡到達金陵,親往孝陵拜祭。“上由甬道旁行,諭扈從諸臣皆于門外下馬。上行三跪九叩頭禮,詣寶城前行三獻禮;出,復由甬道旁行。賞賚守陵內監及陵戶人等有差。諭禁樵采,令督撫地方官嚴加巡察。”其謁陵態度之恭敬,禮數之尊崇,出乎大多數人的意料。“父老從者數萬人,皆感泣”。
清朝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玄燁下江南拜謁孝陵,題“治隆唐宋”碑于碑亭。
清朝康乾年間,康熙南巡,六次遣官拜祭,五次親往謁陵;
乾隆六次南巡,更是次次至明孝陵“拈香奠酒”。且二人祭拜時均行三跪九叩之大參禮,可謂優渥有加。被時人譽為“禮文隆渥,逾于常祀,是乃千古盛德之舉”。
至,民國元年(1912年)2月15日,孫鐘汕先生攜南京臨時政府菅員謁祭明孝陵,并擬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