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后東西兩側臥碑碑身裂痕縱橫交錯,可見一般。
曹七七扭身,瞥見赑屃半個屁股在沒于墻壁外,直播間眾人也看到了這一幕:
“還別說,居然有點萌,哈哈”
碑殿外臺基上尚有一些圓形、方形柱礎殘留,踏跺邊緣一角甚至可見孝陵門遺留下的石柱及螭首散水的殘存。
碑殿后面是一路御路踏跺,踏跺中央嵌有一路丹陛石。
這一尊丹陛石同樣布滿裂紋,裂紋之內依稀可見簇簇枯草,丹陛石上雕有祥云、壽山、白鹿等。
曹七七轉回身,重新打量了一番面前的碑殿:
“根據《明孝陵志規制第二》援引清初屈大均所記,碑殿前方應有“御廚二。其左為宰牲亭,右曰具服殿,皇帝所駐以具服者。”但是咱們一路走來并沒有看到,顯然是已經損毀”
曹七七說完不免有些長吁短嘆,旋即走下踏跺。
沿著神道向前,兩側叢林密布,神道徐徐陡起,前方又是一座紅墻青瓦的大殿。
“正前方就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孝陵殿,即享殿”
“享殿?”
“享殿是做什么的?”
“還有獻殿”
“聽三叔的盜墓,還有槨殿是吧”
“你們知道的還不少,真不怕給三叔送進去啊”
曹七七打趣到:
“你一句我一句,三叔遲早要進去,三叔要是進去了,在座的諸位都有責任”
“好啦”
話鋒一轉,曹七七沿著神道一步一步向上走,邊走邊解釋道:
“享殿是是陵宮內一種供奉靈位、祭祀亡靈的祭享殿堂。”
“槨殿是放置墓主人棺槨的大殿”
“獻殿,是一個高規格的祭壇,祭祀時用來擺放供品的地方”
曹七七稍微思索一番,總結說到:
“古代帝王陵的地面祭祀建筑模仿了其生前居住的宮殿規制。”
秦漢之前陵墓建筑分:前廟后寢,
漢唐誕生‘上宮下宮’制,朝代更迭亦有所改變。
通常:
“祭享殿堂,稱為:上宮”
“陵外齋戒、駐蹕為:下宮”
宋時稱獻殿為上宮,與下宮相對。
明朝特立獨行。
明朝取消了下宮建筑,改上宮為享殿,在享殿側面修建祾恩殿,簡稱“上宮吞并下宮,二宮合一”
清承明制,唯一改變將祾恩殿改為‘隆恩殿’。
“所以,上下宮到底代表什么?”
眾人還是一臉懵逼。
曹七七抓了抓頭發:
“簡而言之:”
所謂:“廟”、“堂”、“上宮”,象征著皇宮大內的前朝辦公等場所,一般菅方在此舉行正式的祭祀。
而:“寢”、“宮”、“下宮”,為大內后宮帝王休息區域,通常由當地守靈人每日在此供奉。
具體位置隨朝代不同而有所差異:
秦之前,上堂位于封土堆前端頂部,下宮處在封土堆之后。
秦漢時期,廟和寢置于封土堆以下。
唐時,上宮在陵山之上,下宮設于山腳下。
宋時,上宮(獻殿)在封土前,下宮在封土后。
明時,二宮合一,朝寢一體,只有享殿。
清同明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