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繞享殿仔細觀察一圈,曹七七注意到一件十分有意思的事:享殿四角皆用彩色木雕撐拱,木雕之上雕有舞獅,每個獅子的形態各異,別具一格。
環顧四周,配殿之前,左右叢林漫道兩側,各有一個單檐歇山焚帛爐,正中有辟券門,小巧玲瓏。遠處甚至可見東西配殿的遺址,荒煙蔓草穿透磚石,有一股說不出的凄涼。
在享殿后面同樣有三路踏跺,中間有丹陛石,與殿前別無二致。居高臨下眺望,享殿后是一片縱深100余米、寬數十米的空地,中間有甬道,兩邊林木茂盛,神道前方為一座三券對開大紅門。
“此門為內紅門”
曹七七說到:
“內紅門也稱陰陽門,過了此門便是靈魂安居之所”
“根據記載:孝陵享殿之北有門有3道,人稱“內紅門”,其“為夾室數楹,皆用黃瓦,中官居之,以司香及灑掃焉,亦非舊制也”。今享殿之北內紅門僅剩一座。”
“甬道盡頭便是方城”
說完,曹七七重新拿出平衡車踩上快速朝前方走去,不久后,前方甬道豁然開朗,偌大的方城呈現在視野之中,方城之下修有一座石橋。
這座橋長近57.50米,寬近26.60米,此橋為單孔石橋,兩側砌有欄桿,柱頭雕有盤龍,石鼓欄桿刻有卷云圖案。橋兩側分別有數十個向外懸挑的精美的散水螭首,橋后7.6米便是方城。
“此橋為:升仙橋”
曹七七說到:
“意思是過了此橋即為“仙界”。”
“臥槽?我記得云南蟲谷是不是也有升仙橋”
“莫的錯,有”
“這群古代皇帝看來都喜歡得道升仙啊”
“長生是古代帝王的通病”
曹七七踩著平衡車緩緩駛上升仙橋,橋后方城外部均用巨型條石建成,東西長75.26米,南北寬30.94米、前高16.25米、后高8.13米,底部為須彌座。方城正中為一拱門,中通圓拱形隧道。由54級臺階而上出隧道,迎面便是寶頂南墻,用13層條石砌筑。
除此門洞別無其他進入之法,方城防守之嚴密宛若一座城堡。
在方城上方建有明樓,為重檐歇山頂,上覆黃色琉璃瓦,東西長39.45米,南北寬18.47米,門頭之上懸有豎匾,上書孝陵二字。3個拱門在方城城垛之后若隱若現。
站在方城下方舉目仰望,方城兩側高林茂密,墻壁之上布滿雨水沖刷的痕跡,城頭甚至長有雜草,磚墻之上盡是歲月侵蝕留下的痕跡。盡管如此,仍舊難以掩蓋作為帝陵屏障的恢弘莊嚴。
“方城明樓,此式始于安徽鳳陽明皇陵,皇陵有內外三重陵墻,中間一到陵墻四門如城樓,分別稱南北東西明樓。由南京明孝陵開始,改為一座明樓的形制,此后明清各帝陵均大致沿襲明孝陵方城明樓形制”
曹七七一邊解釋一邊向門洞走去,方城的門洞十分幽深,斜向上宛若天梯,走在其中使人有一種壓抑的感覺。
“這臺階為民國初年改建混凝土臺階,原石臺階已毀”
曹七七不喜歡這種煩悶的感覺,加快腳步走出門洞,迎面為寶城南墻,依山勢攔土而建,用13層條石砌筑,上壘墻磚,目測厚約1米。抬頭可見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個大字,字為自右向左書寫。
“據說:這七個字為民國初年,管理人員所刻,做導向使用”
曹七七指了指墻壁上的刻字,扭頭朝兩側張望,沿方城左右兩側砌有步道(礓碴)可登明樓。
“走吧,咱們去明樓看看”
曹七七一馬當先:
“咸豐三年(1853年),太平軍攻克南京,明樓曾毀于戰火,其后一百多年間,未曾得以修繕,失去了屋頂遮風擋雨,方城滲水十分嚴重”
說話間曹七七揮手,半空中浮現出一座破敗不堪的方城畫面,畫面之中,明樓坍圮只剩孤零零的城墻,滿園雜草十分荒涼。
“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都是被復原過之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