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明十三陵都埋在天壽山呢?”
“就不能是別的山嗎?”
人們你一言我一語:
“畢竟北京龍脈那么多,也不差這一座山吧”
“草率了各位”
曹七七道:
“天壽山,原名黃土山”
“明成祖朱棣奪得皇位之后十分重視北方的防務,并有意遷都北京,最重要的是在北京為自己選擇陵址。明朝皇帝建陵選址最講“風水”,永樂五年(1407年),仁孝徐皇后去世之后,明成祖朱棣并未在南京選擇陵址而是去北京選擇陵址,江西術士廖均卿說昌平北有“吉壤”,叫黃土山,山前有龍虎二山,形成風水寶地。
寥均卿當年在選長陵的時候,給永樂皇帝上了一道奏折,他就說長陵的水流“天門山拱震垣,地戶水流囚謝。”因為在風水里東南方向是地戶口,這個東北方向叫鬼門,西南方向叫人門,西北方向叫天門。
朱棣決定在此建造陵墓,并改黃土山為天壽山,于永樂七年(1409年)6月20日開始修建長陵。”
“隨后的皇帝也都隨葬于此”
“原來如此”
“又是傳說中的隨葬制度是吧”
“我懂我懂”
眾水友打趣道:
“我在青西陵補過課”
此話一出,頓時直播間笑聲一片。
曹七七哭笑不得:
“民間有“先有延壽寺,后有十三陵”的傳說”
延壽寺,位于北京市昌平區延壽鎮北莊村西北,途徑明十三陵,處在通往慕田峪長城、銀山塔林的必經之路上。
據載延壽寺建于元末明初,先于十三陵。相傳當年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定都北京后,就下令派人為自己和后代子孫選擇“萬年吉壤”。派出的人馬在北京的周邊足足選擇了兩年,才找到幾處可供永樂皇帝挑選的地方。
幾經反復,始終無法確定理想的陵地,永樂皇帝朱棣心中悶悶不樂。看到皇帝十分郁悶,群臣進言,紛紛敘說唯有劉伯溫堪當此任。為此劉伯溫走遍了京郊的山山水水。
一日他來到了黑山寨北側的山里,看到這里背靠軍都山,面臨小平原,周圍青山蒼翠,霧靄繚繞,是一塊難得的風水寶地,上奏皇帝。朱棣親自踏勘后,認為“萬年吉壤”的選擇是明朝江山社稷興衰的頭等大事,此地雖碧影森疊、紫靄飄渺、景自天成,但地方過于窄小,不能容納明朝歷代子孫。隨后劉伯溫向朱棣皇帝推薦了西南方向的黃土山麓為再選陵寢,并奏明:此地山川廣大,避風聚氣,是皇上和萬代子孫的理想之地。朱棣踏勘后龍顏大悅,下令圈地,并將黃土山改名為天壽山。
延壽寺所在的地界雖未被選為“萬年吉壤”,但劉伯溫非常喜歡這處風水寶地,不忍舍棄,因而在此修建了寺院,取名延壽寺,意寓大明江山益壽延年。延壽寺出名的另一個原因,是因為寺內有一棵巨大的姿態奇絕的“盤龍松”。它有黃山迎客松之美,有門頭溝戒臺寺臥龍松之奇。此松枝干盤桓交錯,重復疊壓,樹雖不具高大挺拔之勢,但器宇軒昂,氣度非凡。交錯盤旋的兩主干,層次清晰靈動,酷似一條靜臥山崗的巨龍,匍匐向東南方向自然延伸。它錯落有致的細枝、舒展著的樹冠,占據著大半個院子,足有近百平方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