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盤龍松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
曹七七道:
“據說,原來盤龍松有99個杈,共有九層,如今的盤龍松只有當年的五分之一。盤龍松其狀其形巧奪天工、神斧仙鑿,為歷代高僧整形所致,距今歷經八百余年的雨雪風霜。為保護古松,寺僧用幾十根木樁支撐著古松,使古松似蒼龍盤舞,如動若靜,奇美無比。因而它被譽為“華北第一奇松”也是眾望所歸、名不虛傳。
在盤龍松東南方向相距約20米的小山坡上,生長著一棵令人叫絕的“鳳凰松”,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樹干唯一曲折部分形成鳳頭,頭部下折樹杈為右邊翅膀填充,形成樹體左右平衡。其最大的特點是尾部的形成,她的主干西側的一個大枝順主干下落延伸,借山勢低于根部,猶如鳳尾低垂。整棵樹的形狀像展翅欲飛的鳳凰,栩栩如生,因此得名“鳳凰松”。
盤龍松在寺內,鳳凰松在寺外,這一“龍”一“鳳”兩相對峙,遙遙相望,成龍鳳呈祥之態。“龍”“鳳”二樹的形成,是大自然的造化,自身靈性的體現,是獨特的環境造成,因此也被無數觀者稱為是古寺的一大奇觀。”
曹七七贊不絕口:
“不僅如此,延壽寺坐落在山崖之下的漫坡上,層層遞進,一殿比一殿高。站在山門前的臺階上向南極目遠眺,群山的蒼翠景色盡收眼底。”
從三開大門進入寺中,抬眼上望,一座漢白玉筑成的巨大“佛”字迎著朝陽,矗立在高高的山崗上,在湛藍的天空映襯下,顯得分外耀眼奪目。這是著名書法家賈松陽先生所書的漢白玉“佛”字。它外形是字,實則像門,寓意“不二法門”。
穿過巨大的“佛”門,沿著山花爛漫、草長鶯飛的山間小路逶迤北行。路旁兩側的山坡上是被稱為“貢栗”的老樹,粗壯的樹干像遒勁的番龍,騰挪閃轉,舞爪曲身,呈現出呼之欲飛騰空而去的姿態。
延壽寺就在這栗樹溝的盡頭。
菩薩殿中煙火繚繞,書法家賈松陽書寫的“誠則靈”牌匾高掛在房檐之下,“心誠一炷香,長壽一杯水”的對聯分掛在立柱的東西兩側。
菩薩殿是延壽寺的第二重殿,面闊3間,進深3間,殿內供奉著漢白玉雕刻的釋迦牟尼像和碧玉觀音菩薩像。碧玉觀音菩薩像高1.2米,國內少有,價值連城。
“臥槽?”
眾人聽的腦海中止不住浮想聯翩:“阿彌陀佛,罪過罪過”
曹七七繪聲繪色的描述到,嘴角噙著笑,一看就是故意的:
“大雄寶殿是延壽寺第三重殿,也是寺內的主體建筑,殿內供奉三尊佛,被稱作三世佛,使延壽寺成為佛、法、僧三寶俱全的寺院。”
古剎西院山間有一眼清泉,傳說歷代寺僧常飲此水,都壽過百年,因而此泉被稱為是延壽清泉。山泉從山巖石縫間涓涓而出,常年不斷。夏季清澈甘洌,冬季微甜潤喉,泉水晶瑩剔透,大旱不涸。
“寺院后山現存兩座明代的佛塔,為寺院早期的建筑遺存,是寺院住持僧圓寂的墳墓,塔下埋葬著他們的骨灰、金剛經及住持僧人一生對寺院貢獻的記錄。兩座石塔相鄰而居,在靜靜的山崗上,默默的矗立,迎送著大千世界的風風雨雨。”
“為啥和尚圓寂后都喜歡埋在佛塔下呢?”
眾人都不是很理解,曹七七也不是很理解,但是照著腦子的資料說道:
“佛塔,又名浮屠(梵語“佛陀”的音譯),臧語稱“曲登”。佛塔最初用來供奉舍利、經卷或法物。”
佛塔傳入我國時,曾被音譯為“塔婆”、“佛圖”、“浮圖”、“浮屠”等,由于佛塔用于珍藏佛的舍利或供奉佛像、佛經,故也被意譯為“方墳”、“圓冢”。直到隋唐時,才以“塔”作為統一的譯名,沿用至當代。
佛塔有很多種類:
曹七七一一列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