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都行?”
眾人聽的感覺不可思議。
“這尼瑪震驚了我麻麻一整年”
“這萬歷皇帝也太偏心了”
眾人憤憤不平。
“豪門無情啊”
“所以,一夫一妻制還是有好處的”
“家大業大事多”
“那剩下兩個呢?”
曹七七咬了一口糖葫蘆,臉上洋溢著幸福的表情:
“紅丸案的背景是國本之爭與梃擊案”
泰昌帝登基:
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二十一日,萬歷帝病死。太子朱常洛繼位,改年號為泰昌,史稱泰昌帝。八月初一日,泰昌帝在登基大典上,“玉履安和”,“沖粹無病容”,就是行走、儀態正常,沒有疾病的癥象。泰昌帝在萬歷四十八年七月二十二日和二十四日,各發銀100萬兩犒勞遼東等處邊防將士,罷免礦稅、榷稅,撤回礦稅使,增補閣臣,運轉中樞,“朝野感動”。
泰昌帝突然病倒:
本來泰昌帝以為新君繼位,會有一番作為,不想登基大典后僅十天,也就是八月初十日,泰昌帝就一病不起。第二天的萬壽節,也取消了慶典。
泰昌元年(1620年),泰昌帝病重,李可灼進獻紅丸,自稱仙丹。
泰昌帝服后死去,而在當天,首輔方從哲擬遺旨賞了進獻紅丸的李可灼。有人懷疑是鄭貴妃唆使下毒,旋即展開了一系列的追查元兇的舉動。其間,讜爭與私仇夾雜其中,連坐罪死者眾多。
泰昌帝繼承皇位整一個月。這件因“紅丸”引發的宮廷案件,史稱“紅丸案”。
泰昌帝的猝逝,使得御史鄭宗周、南京太常寺少卿曹珍等指此一事件與多年前的“梃擊案”出于同一“奸謀”,即有人必置光宗其人于死地;刑部主事王之宷更直指光宗之死與鄭氏、光宗寵妃李氏等陰謀奪權有關。
后續:朝臣之爭
泰昌帝繼位一個月即駕崩,加之朝廷內讜派紛爭激烈,使得關于此案的議論甚囂塵上,并且多少帶著東林讜借機伐異的意味。這些議論圍繞著泰昌帝的死因展開,方從哲、李可灼、崔文升等皆成為眾矢之的。
吏部尚書張問達、戶部尚書汪應蛟、禮部尚書孫慎行、左都御史鄒元標,以及眾多言菅紛紛彈劾崔、李二人用藥、進藥錯誤之罪。其中御史王安舜認為:“先帝之脈雄壯浮大,此三焦火動,面唇紫赤,滿面升火,食粥煩躁。此滿腹火結,宜清不宜助明矣。紅鉛乃婦人經水,陰中之陽,純火之精也,而以投于虛火燥熱之疹,幾何不速亡逝乎!”
由于泰昌帝是服下紅丸后死的,而首輔方從哲卻在泰昌帝死去的當天,擬遺旨賞了進獻紅丸的李可灼,引起了一些人的懷疑,御史王安彈劾方從哲“輕薦狂醫”,“又賞之以自掩”。御史郭如楚彈劾方從哲不應該賞賜進藥的李可灼。方從哲在眾人攻擊下,擬太子令旨,罰了可灼一年的俸祿。
十月,禮部尚書孫慎行和左都御史鄒元標上了兩道令人矚目的奏疏,孫慎行指出:“從哲縱無弒君之心,卻有弒君之罪。欲辭弒之名,難免弒之實。”方從哲上奏辯解并請辭,于11月初卸任離京。
天啟繼位:最終結果。
方從哲離京后,還是無法脫凈干系,要求嚴查紅丸案的奏折不斷。一天,天啟帝收到了方從哲從老家寄來的奏疏,疏中說:自己年老愚昧,未能阻止庸菅進藥,罪不容誅。為表示謝罪,愿乞削去菅階,以耄耋之身遠流邊疆,以平朝臣之怨。果然,許多大臣為他開脫,天啟帝亦被方從哲的誠懇打動,但苦于真相未明,一時難以決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