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一直緘默無言的閣臣韓爌終于站出來說話了。他把當時目睹的一切事實都詳細地說清楚了。特別是方從哲當時左右為難的情景,被描繪得十分具體。最后,韓爌提出,“紅丸”一案糾纏了一年多,但真正置先皇于死地的崔文升和李可灼到現在也沒有處置,這兩人雖然亂用藥物,但也確實是奉旨進藥,可以適當懲處,紅丸一案則不宜繼續深究。
韓爌在萬歷年間就是個有名的老成之臣,居菅十余年處事公正,很受群臣景仰,入閣后又一直陪伴方從哲料理進紅丸之事,說出的話是可信的。所以他的奏折報上后,很快地使一場風波平息了下來。
不久,天啟帝下旨問崔、李二人罪。1622年(天啟二年),明廷將崔文升發遣南京,李可灼遣戍邊疆。“紅丸”一案由于各派的爭斗總算草草了結,但其中的疑點并沒有弄清楚。后人為此曾進行過一系列的考證和爭論,但最后也都沒有結果。泰昌帝的死是否與紅丸有關依然是一個千古之謎。
關于泰昌帝的死因,有人說是服紅丸而死,也有人說與紅丸無關;有人說舊病未愈,有人說是勞累所致;有人說是惑于女寵,是鄭貴妃有意加害;有人說是用藥差誤。有的大臣因李可灼進紅丸功,議“賞錢”;有的大臣以“李可灼罪不容誅”,議“罰俸一年”;有的大臣以“可灼非醫菅,且非知藥知脈者”議上,將其遣戍。
直到天啟五年(1625年),魏忠賢上《三朝要典》,遂免可灼遣戍。李可灼這個案子,一直爭吵了八年,成為天啟朝讜爭的題目之一。
紅丸到底是什么,這也是一個引起爭議的問題。
有人認為,李可灼進的“紅色丸藥”就是紅鉛丸,是普普通通的春藥。春藥屬于熱藥,皇帝陰寒大泄,以火制水,是對癥下藥。李可灼把春藥當補藥進上,只是想步陶仲文后塵而已,只不過他時運不佳……有人認為,那紅色丸藥是道家所煉金丹。用救命金丹來對付垂危病人,治活了則名利雙收,死了算是病重難救,李可灼很可能是這樣想這樣做的。三百余年來,史學家設想了種種答案,但沒有一種令人信服,因此紅丸一案成了千古之謎。
“這尼瑪,古人真是心大,什么都敢亂吃”
“所以,要多讀書,不然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讀書雖然不能上天,但是最起碼可以保住狗命”
“要相信科學,仙丹這東西屬于玄學”
眾人七嘴八舌,議論紛紛。
“那‘移宮案’呢?”
眾人好奇的繼續追問。
“移宮案是針對鄭貴妃的”
曹七七道:
“畢竟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移宮案的主角:鄭貴妃、李選侍、魏忠賢、都給事中楊漣、御史左光斗等。
萬歷四十八年(1620年)七月,萬歷帝駕崩,太子朱常洛即位,即明光宗泰昌帝。
泰昌帝朱常洛有“東李”、“西李”兩位選侍,選侍是比較低級的妃子。
西李,即李選侍:李康妃(這是個狠人)。
泰昌帝即位后,其子朱由校與李選侍一起遷住乾清宮。一月后,泰昌帝駕崩,李選侍控制了乾清宮,與太監李進忠(魏忠賢)密謀挾持朱由校,欲爭當皇太后以把持朝政,此舉引起朝臣的極力反對。
泰昌帝駕崩當日,楊漣、劉一燝等朝臣即直奔乾清宮,要求哭臨泰昌帝,請見皇長子朱由校,商談即位之事,但受到李選侍的阻攔。在大臣們的力爭下,李選侍方準朱由校與大臣們見面。楊漣、劉一燝等見到朱由校即叩首山呼萬歲,并保護朱由校離開乾清宮,到文華殿接受群臣的禮拜,決定以本月六日(1620年九月初六)舉行登基大典。為了朱由校的安全,諸大臣暫將他安排在太子宮居住,由太監王安負責保護。
李選侍挾持朱由校的目的落空,又提出凡大臣章奏,先交由她過目,然后再交朱由校,朝臣們強烈反對。朝臣們要求李選侍移出乾清宮,遷居噦鸞宮,遭李選侍拒絕。李選侍又要求先封自己為皇太后,然后令朱由校即位,亦遭大臣們的拒絕,矛盾日漸激化。
朱由校御乾清宮登基大典日期迫近。至初五日,李選侍尚未有移宮之意,并傳聞還要繼續延期移出乾清宮。
內閣諸大臣站在乾清宮門外,迫促李選侍移出。朱由校的東宮伴讀太監王安在乾清宮內力驅,李選侍萬般無奈,懷抱所生八公主,倉促離開乾清宮,移居仁壽宮內的噦鸞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