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嘆服。
曹七七笑了笑繼續說道:
“圣旨的顏色也很有講究:顏色越豐富說明接受封贈的官員的官銜越高。”
根據明清的定制,
五品以上的圣旨顏色又分三色、五色和七色不等。
頒給五品以上官員的圣旨,顏色、底紋圖案比較豐富,有三色、五色、七色之分;
給五品以下的官員,則顏色是純白色的。
而這些圣旨所采用的布料,是“江寧織造”專供皇宮頒發圣旨而織就的提花錦緞。頒發給五品以上官員的多彩圣旨,含有金黃、大紅、咖啡、赭石、橘黃等色,錦緞底紋有仙鶴、獅子、卷云等圖案,絢麗多姿,雍容華貴。
“歷朝歷代的圣旨也略有不同,但大體而言”
曹七七揮手半空中顯示出一張影視劇中的圣旨
“圣旨基本上分為賜命和誥命”
單彩的圣旨一般封五品官員以下的,稱為賜命;
而多彩一般是封五品以上官員的,稱為誥命。
至于圣旨的文字:
明朝圣旨只用一種漢文的文書來書寫;清代圣旨文書則分為兩種,用漢文和滿文合璧書寫,漢文行款從右至左,滿文行款從左至右,然后合于中幅而書日期,并鈐蓋“制誥之寶”或“敕命之寶”。
圣旨上的漢文書法大多是端莊的小楷,猶如浮雕一般,氣度雍容,圓潤飄逸,令人驚嘆。
“據記載:明清兩代圣旨的誥命和敕命(授予一至五品官員稱誥命,六品以下稱敕命)都是由翰林院撰擬的,然后經內閣大學士奏定后,再按品級填發。”
“值得一提的是,清代書寫圣旨的人都是由皇帝從進士中親自評點選拔出來的最優秀者——“庶吉士”來承擔。”
曹七七感慨到:
“由于圣旨從擬稿到繕寫均由頂尖文化高手來完成,所以行文精悍洗練,幾乎達到了增一字則嫌其累贅,減一字則達意不確的程度。因此這些圣旨在頗富史料價值的同時,更具有極大的藝術欣賞價值。”
“要求這么嚴苛?”
眾人詫異。
“錯一個字咋整?”
“呵呵,頭鐵?葫蘆娃救爺爺了解一下?”
“尼瑪,別鬧”
“現在來說說內容”
曹七七說道:
“大家看影視劇最熟悉的莫過于,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句話了”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斷句應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或不斷句,始于朱元璋。
明太祖定大朝會正殿為奉天殿,與臣下誥敕命中首稱「奉天承運皇帝」。
而圣旨上因為皇帝是“天子”,“天”與“皇帝”寫一起時,要平齊。皇帝換行頂格寫和天同排,于是誤為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然而圣旨上皆由這八個字開頭嗎?
曹七七反問了一句:
“首先‘詔曰’的出現”
秦始皇統一天下,于是不再滿足于王的稱號了,定名號為皇帝,自稱為“朕”,命為制,令為詔,其玉璽上就刻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以昭示其合法性。
“皇帝”、“詔”是秦始皇最早使用的。漢承秦制,逐步建立起了一套完備的皇帝制度。“詔曰”這兩個字則最早用于漢代的帝王文書中。之后一直被歷代帝王沿用下來。
但,“奉天承運”這幾個字,在明朝以前,卻從未在歷史中出現過。
“奉天”這種叫法最早的發明者是明朝的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
一說是源于“奉天殿”。
這一說法也曾在清朝治學嚴謹的大學者俞樾的《茶香寶續鈔》中有記載:“奉天承運”是“論奉天殿名而及之”。
一說是由于他所捧的大圭上面刻著‘奉天法祖’這幾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