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七七背著手走到碑樓面前,先是扭頭左顧右盼了一眼兩側的華表,旋即駐足打量面前氣勢恢宏的碑樓,一面看一面說:
“明清兩朝人士對“傳國玉璽”的態度,已經與以往時代有所不同。”
據《明史·輿服志·皇帝寶璽》載,禮部尚書傅瀚談及地方送來的傳國璽時評論道:
“自秦始皇得藍田玉以為璽,漢以后傳用之。自是巧爭力取,謂得此乃足已受命,而不知受命以德,不以璽也。故求之不得,則偽造以欺人;得之則君臣色喜,以夸示于天下。是皆貽笑千載。”
清高宗御制《國朝傳寶記》也說:“會典所不載者,復有‘受命于天,既壽永昌’一璽,不知何時附藏殿內,反置之正中。按其詞雖類古所傳秦璽,而篆文拙俗,非李斯蟲鳥之舊明甚……若論寶,無非秦璽,既真秦璽,亦何足貴!
乾隆三年,高斌督河時奏進屬員浚寶應河所得玉璽,古澤可愛,又與《輟耕錄》載蔡仲平本頗合。朕謂此好事者仿刻所為,貯之別殿,視為玩好舊器而已。
夫秦璽煨燼,古人論之詳矣。即使尚存,政、斯之物,何得與本朝傳寶同貯?于義未當。”
“可見傳國玉璽對于明清帝王而言已經不重要了”
“而且”
她話鋒一轉:
“皇帝、皇后、皇太后所佩謂璽,印是大臣所用。是有規矩的,不然,是會砍頭的。”
不同時代,對璽、印、章的使用范圍不一。
清代官員的印章稱“印信”,皇帝的稱“御寶”。不同級別的印信都有嚴格的等級制度。
清代官印自御寶而下依次為玉、金、銀鍍金、銀、銅、木等各種質地。
第一、清代御寶質地以玉為主,兼用金質、木質,
清乾隆帝御定“二十五寶”中,玉質者共23方。
玉又分為白玉、青玉、碧玉、墨玉等不同品質。
白玉:“大清受命之寶”、“天子之寶”、“皇帝尊親之寶”、“皇帝親親之寶”、“皇帝信寶”、“敬天勤民之寶”;
青玉:“皇帝之寶”、“天子信寶、“制誥之寶”、“命德之寶”、“巡狩天下之寶”、“討罪安民之寶”、”敕正萬邦之寶”、“敕正萬民之寶”;
碧玉:“皇帝奉天之寶”、“皇帝行寶”、“天子行寶”、“敕命之寶”、“垂訓之寶”、“表章經史之寶”;
墨玉:“欽文之璽”、“制馭六師之寶”、“廣運之寶”。
金質御寶為“大清嗣天子寶。
”木質(栴檀香木)御寶為“皇帝之寶”。
中國自秦始皇始制皇帝、天子六璽60以來,御寶專用玉質,臣僚則不得用。
從清代檔案上可見,這方木質御寶常常用于皇帝登基、大婚、冊命后妃、發布金榜等重要詔書之上。
第二、金質印,清代主要是后妃中的太后、皇后、皇貴妃、妃及皇太子、親王、親王世子的冊封印。
另有對外的潮鮮幗王印。這些金印只是身份的象征,不進入實際的使用系列。
第三、銀質鍍金印,包括多羅郡王冊封印,對外有順治五年鑄造的安南國王印,以及后來鑄造的琉球、暹羅國王印。此類均不是實用印。
第四、銀質官印是除御寶而外的最高品質。
主要為一、二品要員用印,亦包括個別三品印。
譬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