遜帝溥儀又增補行輩用字十二個,即:“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加上過去所定十四字共為二十六個字。
從此,愛新覺羅氏按行輩用字命名的人才多起來。
總的來說,故愛新覺羅氏字輩為:胤、弘、永、綿、奕、載、溥、毓、恒、啟、燾、闿闿、增、祺、敬、志、開、瑞、錫、英、源、盛、正、兆、懋、祥。
“臥槽?666”
眾人大感新奇。
“為什么那么多生僻字呢?”
水友好奇。
“起名字的人腦子被門擠了?”
曹七七笑了笑:
“其實是為了避諱。”
舊時為了維護等級制度的尊嚴,即說話寫文章時遇到君主或尊親的名字都不直接說出或寫出,以表尊重;避免利用名字進行人身攻擊,而冒犯君主或尊親超然的地位。
《公羊傳·閔公元年》說:“春秋為尊者諱,為親者諱,為賢者諱。”
這是古代避諱的一條總原則。
避諱的對象有四類:
第一、國諱。
指舉國臣民,甚至包括皇帝本人,都必須遵循的避諱。本指皇帝本人及其父祖名字;故又稱君諱、公諱。后來擴大,諱及皇后及其父祖的名字、皇帝的字、前代年號、帝后謚號、皇帝陵名、皇帝生肖等等。
皇帝即位后不少主動改為生僻字,是為一種為減少麻煩的方式。
清代入關代明的第一朝皇帝世祖名福臨,為了緩和民族矛盾,曾下詔布恩,特許臣民可不避諱福字,詔曰:“不可為朕一人,致使天下之人無福。”
第二、家諱。
家諱,是家族內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作法。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須在言行、作文章時避開以此為名的事物。它其實是國諱的一種延伸,同國諱一樣是封建等級、倫理觀念的體現。又稱私諱。
如淮南王劉安父名長,他主持編寫的《淮南子·齊俗訓》中引《老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時,改為“高下相傾,短修相形”。
最令人惋惜的怕要算唐朝號稱“詩鬼”的李賀了。
就因為他父親名叫晉肅,“進”與“晉”音同而犯家諱,便不能參加進士考試,縱然他才華橫溢,也終無用武之地,終生不得志,27歲便郁郁寡歡而死。韓愈因此憤而作《諱辯》,質問道:“父親叫晉肅,兒子就不能考進士;那如果父親叫仁,兒子豈不是不能作人了嗎。”但他的這篇文章,卻遭到了士大夫們的攻擊詆毀。
此外,奴仆也要避開所有主子的諱。
北齊的熊安,一次去見和士開、徐之才。徐父名熊,和父名安,他因為自己的名字和他們犯講諱,于是將自己的姓,名的第一個字都改了,自稱為觫觫生。為了討好主子,也不怕自己觸霉頭了。
《紅樓夢》中這樣例子很多。林之孝的女兒原名紅玉,因為犯了寶玉的諱,只好改為小紅,薛蟠的老婆叫夏金桂,更是厲害。她在家時,不許人口中帶出“金桂”兩字來,凡人有不留心,誤道一字者,他便定要苦打重罰才罷。一日她與香菱說話,香菱不小心忘了忌諱,金桂的丫環便說:“你可要死。你怎么叫起姑娘的名字來。”
奇葩的是:家諱在古代受法律保護的。
《唐律》中規定:凡是官職名稱或府號犯了父祖的諱,不得“冒榮居之”,例如父祖中有叫安的,不得在長安縣任職;父祖名中有“常”的,不得任太常寺中的官職。如果本人不提出更改而接受了官職,一經查出后削去官職,并判一年的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