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公還活著的皇后可以自稱本宮。
“臥槽,這個解釋絕了”
“絕絕子啊!”
石像生神道兩側的柳樹凋零敗落,當曹七七即將走到神道盡頭,她忽然一拍腦門,忽然想起了什么,指著右側到:
“那邊有一片紅林十分漂亮,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
接著她徑直走到神道盡頭,正前方正是欞星門。
“欞星門,大家都熟悉”
曹七七移動鏡頭粗略給眾人掃了一眼,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曹七七道:
“《永樂大典》記載:“靈星名門,王者之制也。靈星垂象,王制之本也。欲知王者所法之制,當識靈星所垂之象。””
“過了這里就是天庭了”
跨過欞星門,門后神道兩側松柏林立,井然肅穆。
曹七七不慌不滿掏出了平衡車,徐徐朝定陵駛去。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顯皇帝朱翊鈞(年號萬歷)的陵墓,還葬有他的兩個皇后(孝端顯皇后、孝靖皇后)。占地182000平方米,是明十三陵中一座唯一被發掘了的陵墓。”
“定陵自開工至竣工歷史六年,耗銀八百多萬兩,相當于萬歷國家兩年的全國賦稅總收入。”
從七孔橋以北100米處向西北延伸,經三孔橋和金水橋,便可直抵陵園門口處的無字碑。無字碑體積巨大,螭首龜趺,該碑通身光潔不留一字。
“這就是明定陵的神功圣德碑”
曹七七道。
“可以看到,是沒有碑亭的”
“那為什么沒字呢?”
人們詫異。
曹七七嘆了口氣,神色復雜:
“明十三陵只有長陵的神功圣德碑有碑文”
除思陵外,明十三陵中的其他十二陵雖然都是明朝時建造的,但是每座陵都有一座當時沒有鐫刻文字的石碑,人們稱之為“無字碑”。
這些石碑為什么當時不刻文字呢?正史文獻沒有詳細記載其原因。
清朝乾隆皇帝覺得此事蹊蹺,在他御制的《哀明陵三十韻》中提出了疑問。
他說:“明諸陵,唯長陵有圣德神功碑文,余俱有碑無字。檢查諸書,唯徐乾學《讀禮通考》載,唐乾陵有大碑,無一字,不知何謂?而明諸陵效之,竟以為例,實不可解也。”
清人·梁份經過悉心考證后,在《帝陵圖說》一書中道出了他所理解的個中緣由:
最早長、獻、景、裕、茂、泰、康7座皇陵門前均無碑亭,到嘉靖皇帝在位之時才補建而成。
豎碑的目的自然是為了彰顯功德,彰顯功德自然要通過對功德的陳述文字來表達。
嚴嵩希望碑文由世宗撰寫,但嘉靖皇帝只寫了長陵碑文,其他陵前的碑文便空了下來。
有研究分析認為:
對世宗來說撰寫七陵列圣碑文有點難寫。
第一、仁宗撰寫的長陵神功圣德碑文將明成祖一生的“功德”推崇到了極點,后繼難以超越。
第二、獻、景、裕、茂等陵的墓主情況不一,有的比較特殊,有兄弟相殘的、有反目成仇的,而且大多正文績不一,又要“為尊者諱”,難度較大。
說到這兒,曹七七長嘆了一聲:
“如今,三孔橋已經蕩然無存,無字碑初建時的方形碑亭也在清初被八旗軍所毀,只剩下龐大的石碑仍然完好,矗立在青天之下,默默睹視世間滄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