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辦的不厚道”
對于無字碑,眾人紛紛給予鄙視。
“學武則天呢?功名留給后人評說”
“難道后來就沒人說過這件事?”
“肯定有人上過奏折,可這事你一個員工只能給建議,做不做,你的boss決定”
“說到奏折,奏折為什么叫奏折呢?”
水友提出了自己的好奇。
“奏折啊”
曹七七瀏覽了一番腦海的記憶,還別說,系統真給力:
“奏折是重要菅文書之一,也稱折子、奏帖、折奏、奏本、題本、揭貼。”
“它始用于清朝順治年間,以后普遍采用,康熙年間形成固定制度。至清亡廢止,歷時兩百余年。”
清代菅吏向皇帝奏事的文書,因用折本繕寫,故名“奏摺”。也稱“摺子”。奏折頁數、行數、每行字數,皆有固定格式。
奏折按其內容可分為奏事折、奏安折、謝恩折及賀折4類,其訟文程式各有不同。它在康熙時及雍正初年,原無一定規則與程式,也未列入正式菅文書之內。京內外菅員,不論菅職大小,只要得到皇帝的寵信和特許,即使是微末之員,甚至寺廟的住持和尚,也可以上折奏事和謝恩。
奏折一般都有皇帝的朱批,或者代理皇權人(太后,權臣,顧命大臣等,各個歷史時期有所不同),有些是有意壓著不發的或者沒必要發的除外。
奏折用紙多為榜紙、本紙和毛邊紙,統稱素紙,均為竹紙。
奏折形制:
當時宣紙名貴,臣僚平常繕寫呈奏用不起,也沒有那么多宣紙可供。奏折高一般為22cm,橫寬為10cm;
另有一種小密折,高僅14cm,寬7cm。奏折每幅六行,左右兩幅稱為一扣或稱一開。每扣12行,每行計20個字,低兩字為平格,實寫18個字,余兩字作抬頭之用。
“為什么奏折是清朝確定的呢?”
水友們費解
“之前的朝代沒有嗎?”
曹七七道:
“之前歷朝歷代也有,只不過不叫奏折,叫奏疏”
疏,指分條陳述,它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條陳自己對某事的意見的一種文件,也稱“奏疏”或“奏議”。
奏折的變遷:
上書:
戰國以前臣僚向君主進呈文字統稱上書;
奏:
秦代為臣僚上書統稱名,漢代成為文種名稱之一。其用途據《文心雕龍》載為“陳政事,獻典儀,上急變,劾愆謬”。程式:首稱“臣昧死言”,末云“稽首以聞”。奏至明代稱為奏本,其用途亦有變化。
章:
漢代向皇帝謝恩、陳述問題使用的文書,后漢時臣僚向皇帝諫議或慶賀也間或用章。沿用到魏晉。
表:
是臣僚向皇帝陳情的文書。東漢以后凡議諫、勸請、陳乞、進獻、推薦、慶賀、慰安、訟理、彈劾等均用表。自唐迄明、清,表只用于陳謝、慶賀和進獻。其程式:漢代首稱“臣某言”,末云“臣某誠惶誠恐,頓首頓首,死罪死罪”;明、清時首稱“某王某臣誠歡誠忭,稽首頓首上言,伏以云云”,末云“臣等無任瞻天仰圣踴躍歡忭之至,謹奉表稱賀以聞”,后書“某年月日,臣某某”。
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