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子衣”
曹七七闡述道:
“因為這件衣服上繡有一百個童子故而得名百子衣”
百子,歷來是中國吉祥話(畫)的題材之一,意喻多子多福。
定陵出土的孝靖皇后的“紅素羅繡平金龍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和“紅暗花羅繡‘萬壽’字過肩龍百子花卉方領女夾衣”這兩件百子衣,均方領,對開襟,它以方目紗為底料,織工用五種繡線,十余種針法,用色五十余個,繡滿了一百個童子嬉戲的場面。
這些場面按畫面情節內容來分,共有39個,各組畫面上的童子從1至6人數不等。
每個場面兒童的嬉戲方式和神情各不相同,有的斗蟋蟀、戲金魚,有的練武、摔跤、踢毽子,有的爬樹摘果,有的站凳采桃,有的放風箏、玩陀螺,有的放爆竹、捉迷藏,有的扮作教書先生處罰弟子,有的學武松打虎姿態揪打花貓……兒童天真活潑的神情刻畫得惟妙惟肖、淋漓盡致。
此外,兩衣的前后襟及兩袖還以金線繡有九龍,其姿態有升、有行、有坐,富于變化,體現出了明代宮廷藝術中龍的造型特點。
百子圖案之間,則點綴以象征吉祥如意的金錠、銀錠、方勝、古錢、寶珠、犀角、珊瑚、如意等雜寶圖案,以及由桃花、月季、牡丹、荷花、菊花、梅花等花卉組成的春、夏、秋、冬四季景。
整個圖案變化多彩,寓意著皇家子孫萬代、多福多壽。
衣料的配色尤見匠心獨運。整體色調以正色為主,在朱紅色的地上配以棗紅、水紅、粉紅、普藍、藏青、淺藍、月白、艾綠、黃綠、茶綠、孔雀綠、中黃、宮黃、駝黃、山茶黃、駝灰、淺褐、牙白等不同色調,取得了金彩奪目的藝術效果。
從兩衣的刺繡技術上看,其針法的運用,包括有穿絲針、搶針、網繡、鋪針、平金、斜纏、盤金、松針、打籽、扎針、擻和針等11種,豐富多變的針法大大加強了刺繡的藝術表現力。
這件百子衣顯得異常富貴華麗,就連衣服的扣子都是黃金制成的,聰明的織工將扣子做成蓮花的形狀,因為蓮花多籽,寓意皇家多子多孫,多子多孫才會多福多壽。”
眾人聽的靜靜有味,止不住腦補畫面,一個個連連稱嘆。
“那十二章袞服龍袍呢?”
曹七七回答道:
“萬歷皇帝所穿的緙絲十二章福壽如意袞服,袞服身長136CM,通袖長233CM,袖寬55CM,下擺寬105CM,胸補32CM,肩補29CM。通體緙織而成,”
此龍袍一共由十三片組成:大襟2片,里襟2片,袖2片,擺4片,襯領1片,領圈2片。
袞服的紋十二章:日、月、星辰、山、龍、華蟲、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前襟三個團龍,后背三個團龍,兩肩各一個團龍,兩側各兩個團龍。每個團龍的姿態各不同。龍的周圍均飾有云頭、海浪、錠、海珠、飄帶和輪、螺、傘、蓋、花、罐、魚、長八寶。
此外,還織有279個卍字,256個壽字,271個如意,301只蝙蝠,極盡奢華。
據記載,當時萬歷皇帝所穿這件龍袍制作曾耗費13年之久。
“臥槽?”
眾人大驚。
“不愧是頂級神豪的生活,都是純手工定制”
曹七七惋惜道:
“可惜的是,1957年打開地宮之后,大量精美的絲織品短時間內炭化灰飛煙滅,如今大家在首都博物館所看到的那一件是復制品”
“當時的保護措施不到位,意識也不夠,據說還有人直接用手接觸文牛勿”
“所以啊,從此之后,就有了不輕易開帝陵的保護措施”
曹七七嘆了口氣:
“據記載:神宗頭側圓盒內的一頂金絲翼善冠,全用極細的金絲編織堆壘出二龍戲珠圖案”
這一頂金絲翼善冠,通高24厘米,后山高22厘米,重826克。
金絲翼善冠由三部分組成,前屋、后山和兩角。
前屋指的是帽殼部分,工匠是用“編燈籠空兒”的方法,從上至下用518根直徑為0.2毫米的細金絲手工編結而成,由于工匠的技藝純熟,編的花紋不僅空檔均勻,疏密一致,而且中間無小結,看上去薄如輕紗。
半圓形的帽山上挺立著兩個狀如兔耳的金絲網片,即兩角,俗稱“紗帽翅”。
后山的正前方是精彩的二龍戲珠圖案,金龍的造型生動有力,氣勢雄偉,這也正是金冠制作過程中最難做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