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服飾制度
早期黨項保留‘游牧民族“衣皮毛”的固有特牲’;
李元昊繼位,為了突出民族特色,下令禿發,改大漢衣冠。
皇帝李元昊自己“始衣白窄衫,氈冠紅里,冠頂后垂紅結綬”。
文官:
文資則幞頭、靴笏、紫衣、緋衣;
武將:
武職則冠金帖起云鏤冠、銀帖間金鏤冠、黑漆冠,衣紫旋襕,金涂銀束帶,垂蹀躞,佩解結錐、短刀、弓矢,馬乘鯢皮鞍,垂紅纓,打跨鈸拂。
便服則紫皂地繡盤毯子花旋襕,束帶。
民庶青綠,以別貴賤。
服飾主要以漢服為主,皇帝和皇后服飾與中原宋皇室相差無幾。
如宋王朝皇帝專用的黃色龍袍和通天冠已被西夏所吸納。
《天盛律令》規定,石黃、杏黃、石紅的衣服及有日、月、團身龍等十二章紋圖案的服飾禁止百官、百姓使用,而為西夏帝王專用。
配飾方面:
西夏官員的佩飾主要是蹀躞帶、魚袋、笏等。
眾人:???
蹀躞帶(讀dié-xiè)
系統解釋道:
“盛唐時期,從皇室宮廷到普通達官顯貴,均以配用玉帶為榮。從玉帶的底色還能將其官階體現出來。據兩唐書的記載,最高等級的玉帶底色為紫色,整條玉帶由十三塊組成。而在每塊玉帶板的下方,帶有能掛載小物品的小勾的玉帶便被稱呼為“蹀躞帶“。”
“蹀躞”一詞,其本意是小步疾走的意思。”
蹀躞形制頗有講究:
蹀躞帶的形制,大抵由帶鞓、帶銙、帶頭及帶尾等組成:
帶鞓(1)金帶扣(2)(6)金帶箍(3)方形獸面紋金帶(4)桃形有孔金帶(5)圭形金尾(7)(8)金帶飾(9)(11)鎏金鏨花銀囊(10)倒懸葫蘆形金帶飾
鞓,就是皮帶。
帶尾
是釘在鞓頭用以保護革帶的一種裝置,以后發展成一種裝飾。
帶銙
也叫帶板,是從蹀躞帶上的牌飾演變而來的一種裝飾。其造型有方形、圓形、橢圓形及雞心形等。
等級也十分嚴苛:
蹀躞帶實用、裝飾之外,在官服中代表不同的等級。
三品以上的官員才可以用玉帶,是最高等級。
蹀躞帶上裝飾的質料和數目的多少,表示服用者身份的高低。帶板既然是等級的象征,也成為賜物。
如《新唐書·車服志》記唐代蹀躞帶等級:
一至二品用金銙;
三至六品用犀角銙;
七至九品用銀銙。
以后又規定一至三品用金玉帶銙,共十三枚;四品用金帶銙,十一枚;五品用金帶銙,十枚;六至七品用銀帶銙,九枚;八至九品用鍮石銙,八枚;流外官及庶民用銅鐵銙,不得超過七枚。
南北朝至隋代,天子革帶附十三個環;
唐革隋政,天子用九環帶,百官士庶皆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