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真壁畫:
女真族習俗薄葬,金代的壁畫墓數量和規模遠不及遼代,而墓葬類型與宋遼壁畫墓有極密切的承繼關系。山西在金時分屬西京路、河東北路與河東南路,是金墓發現最多的省份,并以晉南最為密集。在金中都大興府(今BJ大興)周邊地區、冀晉相交的太行山區,以至東北到朝陽,西北至甘肅,也陸續發現有金代的壁畫墓,呈現出各地區的繪畫的特點。
宋金墓中流行最廣的壁畫題材是孝行故事,差不多成為墓葬中的主題,藝術形式包括石棺線刻畫、畫像石、磚雕和壁畫,分布的地區遍及豫西、豫北、晉南、江南以及甘肅、四川等地,已成南北社會的葬俗。按壁畫資料的顯示,以二十四孝為圖本的孝行故事畫,在北宋宣和年間進入墓葬之中,當時還不見普及。它在金墓壁畫中廣為流行,可能受金熙宗(公元1135-1149年在位)尊孔崇儒政策的推動,既有理學思想的影響,又與全真教宣揚節孝有密切關系。以山西、河南為中心的眾多金墓中普遍都雕繪孝行故事圖,畫法漸趨程式化,后世流行的二十四孝條屏當有此淵源。
迄今發現的墓葬中,可以確定為西夏墓葬的并不多。西夏帝陵及其周邊的陪葬墓,自然成為關注的焦點。西夏王陵8號陵據推測為第八代皇帝神宗嵬名遵頊(公元1162-1226年)的陵墓。清理時在墓門外甬道兩側存有武士畫像。武士畫作天王形,頭上繪火焰紋,身著戰袍,叉腰佩劍,著護臂甲,臂后繪飄帶。這一發現說明西夏墓葬中同樣流行裝飾壁畫的習俗。
西夏普通漢人墓,有用木板畫作裝飾的做法。1977年在甘肅武威西郊林場發現了兩座西夏漢人火葬墓,其中天慶七年(公元1200年)西經略司都案劉德仁墓(2號墓)出土29塊木板畫。3號墓出土二男侍木板畫。這些木板畫原整齊地排放在墓壁,實際上起到壁畫的作用。多數木板畫描繪的是現實人物,包括男女侍、武士、童子和龍、雞、狗、豬等,也有日、月、星等天象。人物衣紋線條起筆粗重,轉折陡直,可與敦煌西夏石窟壁畫相互參照。
“不同地位的壁畫也是有所不同的”
曹七七道:
“古人分三六九等”
“其實在古代等級制度很明顯的就體現在【戶籍制度】”
譬如大家都熟知的一個詞:賤籍。
賤籍又稱賤民是指不屬于士、農、工、商四民之列的中國古代的法定社會等級。賤民是等級社會中社會地位世代低于普通人的特殊的社會階層,一般不能和普通民眾通婚,在很多社會里賤民和奴隸制度有關。
賤籍社會地位最低,賤籍世代相傳,不得改變,不得參加科舉,不能做官,不許購置土地產業,不能和普通民眾通婚,從事當時社會所謂的“賤業”,永世不得翻身。
主要有浙江惰民、陜西樂籍、山西樂籍、BJ樂戶、廣東疍(dàn)戶、浙江九姓漁船、AH的伴當、世仆、江蘇丐戶等。
Ps:
BJ樂籍(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