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規定皇帝四十歲必須立儲。
這是因為,帝王這種職業,也是有黃金年齡的。
正常來說,一個帝王成年之后繼位。
即便自小接受帝王術的教育,其實也沒什么太大的作用。
學習的本質,是讓他能夠培養一種正確的思維模式,以便用最快的速度進入工作狀態。
可處理政務,卻是一種極其需要經驗的事情。
大概再用十年的磨礪,才能夠成為一名合格的皇帝。
另外,一個皇帝是有自己的執政理念的。
主管大秦這樣一個龐大的帝國,各種事務千頭萬緒。
如何在繁雜的政務中,推進自己的既定政策,
這是一門學問,更是一項耗時日久的工作。
十年成長,十年布局。
到四十歲的時候,布局已見雛形。
而這個時候,他的皇子們也基本成年。
皇帝大可以從中挑選出自己看好的皇子立為儲君,加以培養。
四十歲,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
前期施政方略已經逐漸走上正軌,可以分出多余的精力去培養儲君,為下一代打好牢固的基礎。
兩邊都不耽誤。
而讓太上皇掌管軍權,又是一個點睛之筆。
退位是交出政務,而保留軍權。
槍桿子握在手里,天下就亂不了。
哪怕是儲君無法壓服天下,或者國內其他人有別的異動,太上皇也有足夠的實力鎮壓天下。
用趙昆的說法,按照這個處置措施,若能夠延續下去。
基本上,大秦江山可以如同嬴政所愿,永傳萬年。
皇帝書房中,嬴政聽了趙昆的敘述,閉目沉思良久。
對于趙昆的說法,他自然是無比贊同。
他只是在感慨,果然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父皇覺得如何”趙昆出言追問道。
嬴政灑然一笑,點頭道“既然你有這樣的想法,那就按照你想的做吧”
趙昆露出滿意的笑容,微微頷首。
他心里十分清楚,哪怕說太上皇執掌軍權,但對嬴政與他來說,卻沒有任何掣肘。
嬴政對他的信任,完全是全身心的信任。
后世子孫,恐怕很難享有這樣的“特權”。
父子兩人商議一陣,便定下來皇權更替的儀式。
三月中旬,待新一輪科舉結束,便會為趙昆舉行登基儀式。
登基儀式結束,趙昆將作為秦二世,進行自己第一次大巡狩。
這也會成為大秦繼位皇帝的必要流程。
嬴政六次巡狩天下,趙昆規定,后世繼任者,至少五年要巡游天下一次。
巡游天下,可以讓帝王更好地認識民間疾苦,然后調整自己的施政方略。
至于帝王出巡,朝堂空虛的問題,則壓根不會存在。
趙昆一系列措施下去,如今的大秦,已經逐漸形成了三權分立的格局。
軍權歸太上皇,立法權歸決議會,施政權歸皇帝。
帝王出巡的時候,決議會可以代行帝王的權柄。
再不濟,還有太上皇坐鎮中樞,不可能亂起來。
父子二人商定完畢,趙昆便起身告辭離開。
說來奇怪,嬴政傳位,讓他做秦二世。
他心中雖然還是有點不愿,但事情已成定局,他也只能硬著頭皮上。
不過,現在讓他擔憂的是,嬴政退休生活如何安排
“今日起,兩年之內,你要跟朕生個孫子,否則朕家法伺候。”嬴政突然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