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也就是為什么洛離,會去敲定第一題與第三題的原因所在。
第二題有關于草原,是想要篩選出能對整體大局,以及策略有所見解的棟梁之才,用以國用。
此題目也是洛離和諸多重臣商議之后,共同敲定的殿試考題,尚且還算是中規中矩。
但另外兩題則不然。
考卷首題,是洛離想要去看看,這些學子們會如何評價和分析自己,這也是最方便最快捷,便能叫洛離認識到這些士子特長的方式。
在他前世之中,這種開門見山的方式已是司空見慣,但在大夏朝里,卻還是頭一遭,因此也難怪這些士子會有些發懵。
至于末題,與第一題其實同理。
如果說首題,是洛離想要去了解這些殿試士子的話。
那么末題,就是洛離想要看看,這些士子們到底是如何去看待自己的。
他想要看看,這批士子之中到底能否有人可以拋去地位之別,以客觀的視角去解析自己對于大夏,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無論功過,只要敢言,便都是加分之項。
起碼只要不是歌功頌德、華而不實的文章,在他這里便都能入眼。
文華殿,后殿之中。
洛離用著神念感知,看著一炷香過,已是神色各異,用著獨屬于自己的見解,去作答這份試卷的一眾學子,終是滿意的點了點頭:
“看來正如宰相和左祭酒所言,這次殿試第一批的科考士子們,果然都不是普通之輩。”
“好好培養,就算是殿試落選,在未來也未嘗不能大放異彩。”
洛離端坐于首位,神念分布在前殿四方,一邊監察著異動,一邊大致掃了一眼那些未完成正在作答的答卷,便對著眼前的梁溫和左白鹿出聲感慨道。
整個文華殿,筆鋒不停之人,幾乎每個人都沒有那種愚蠢之輩。
除去極個別外,大部分人所作之答,都有可圈可點之處,足以叫洛離眼前一亮。
其中還有極個別的答卷,則更是脫穎而出,而且這些杰出答卷里,竟還有一個令洛離極為眼熟之人。
原本的雁門郡守,在家國危難之際仍未曾棄城而逃的書生儒將,陳朝年!
日理萬機,又兼征伐草原,因此在最開始封賞過后,洛離便再也沒有見過這位往日里,自己頗為賞識的陳氏英杰了。
沒想到,年前以雁門民生未復,拒絕了長寧六部主官之職后,這已至三旬五六歲的俊逸儒生,竟然也來這長寧參與了殿試考核!
在事前,洛離并未對于殿試名單過目,所以直到陳朝年參與考試之后,他才算是注意到了這位雁門郡守。
當他看到這位中年書生的答卷后,則更是頗為滿意。
他對于草原政局的見解,說起來與洛離和梁溫陳昭等人,是大都相同的。
采取大夏州郡之制,任命大夏之士為主官,提拔草原人分而化之,以夷制夷。
再加上嘯月部親信和瀾滄君離去之前的囑咐,不過數年,所謂的金狼王庭和長生天,應該就會徹底煙消云散了。
而且不比其他人,陳朝年對于洛離的了解,自然也遠比別的士子要深刻許多。
自洛離擔任涼王之后的種種習性,他都曉得的異常清楚。
所以在評價洛離功過時,此人沉默躊躇片刻,另辟蹊徑,也并未都撿著好話去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