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中午,天空暗得像夜晚一樣,伴隨著電閃雷鳴,大雨嘩啦啦地澆了下來。不一會兒,天空開始亮了一些,卻仿佛是被什么東西從中隔斷了一樣,一半是深青,一半是淺灰。
淑寧站在二樓的繡房里,往窗外看去。遠處的樹林子都看不清了,只覺得天地間好像是蒙上了一層厚厚的白紗似的。一陣風吹來,帶進了一潑雨水,淑寧忙向后躲了一躲,才伸手把窗子關上,屋子里頓時暗了下來。
淑寧看著小案上的紙筆,有些遺憾不能再繼續練字了。她可沒興趣在古代頂著一雙近視眼到處跑,當然要好好愛護自己的眼睛。
雨季剛開始時,全家都是第一次見識嶺南的天氣,被那連下了**日的大雨澆得有些狼狽。幸好她本身有些心理準備,提醒了佟氏要事先購置充足的糧食瓜菜,又讓人把食材間的東西都往高處放,并且清通了排水溝,才沒有遭受太大損失。聽說鄰居家一位北方來的官員,連家中裝糧食的袋子都濕透了,半夜里人被冷醒,才發現全家都泡在水里,現在只能窩在二樓過日子。
噔噔噔——,門外傳來一陣急急的腳步聲,春杏的聲音響了起來:“姑娘,阿銀姐她們在樓下包粽子呢,叫我來請你去。”淑寧應了一聲,稍稍收拾了一下案上的紙筆,洗了個手,便往樓下走去。
阿銀、阿娣、巧云和春杏坐在樓梯間里,擺開一張小桌和幾個凳子,就著后院和青云巷透過來的光線包起了粽子。淑寧加入進去,包了幾個長條形的堿水粽,又把一張箬葉做成倒圓錐狀,往里面放糯米、綠豆、花生、咸蛋黃和豬肉,壓緊了拿水草去捆。
阿銀看了笑道:“小姐,你這個包法倒有些像裹蒸粽呀,我也要包幾個。”淑寧笑著應道:“好啊,多包些好吃的,回頭我們再摘些竹葉來,煮一煮,也包些小粽子,我想著用竹葉包,吃起來就會有竹葉的香味,額娘說不定會喜歡呢。”春杏當即就跳起來,說:“我這就去摘!”卻被巧云拉住:“現在外面雨那么大,你去做什么?!”春杏不好意思地坐下了。
這時阿花走了過來:“你地系道包粽啊?我又來包哩?”(你們在包粽子嗎?我也來包吧?)然后便拿了張椅子來坐下。阿銀對她說:“我地系道包裹蒸粽,你都識包吧?”(我們在包裹蒸粽,你也會包吧?)
阿花皺皺眉:“裹蒸唔系粽,你包粽就包粽,包裹蒸就包裹蒸,唔好拉埋來講!”(裹蒸不是粽子,你包粽子就包粽子,包裹蒸就包裹蒸,不要混在一起說。)
阿銀卻揚揚手中的箬葉,道:“都系用糯米,有乜野唔同?”(都是用糯米,有什么不同?)
阿花張大了眼:“梗系唔同,粽用既系箬葉,裹蒸用既系冬葉,根本唔同!你地幾只野唔知就毋扮知!”(當然不同,粽子用箬葉,裹蒸用冬葉,根本不一樣,你們幾個不知道就別假裝知道。)
阿銀抬眼笑笑:“只只聲真難聽!”阿花猛地起身要發作,旁邊幾個人忙拉住她。阿娣瞪了阿銀一眼,說道:“你做乜錦樣撩拒?你明知拒一急就會講番鄉下話。”(你為什么要撩撥她?你明知道她一急就會講回鄉下話。)
阿銀撇撇嘴,繼續包粽大業,把阿娣氣得直跺腳。淑寧見狀不好,忙叫其他人拉開她們,好生勸解一番,才算是安撫下來了。
淑寧對阿花說:“我們沒有冬葉,就只能用箬葉包了。這不是裹蒸,只是學著裹蒸的法子包的粽子而已。”然后又對阿銀道:“雖然裹蒸與粽子很像,但用的材料不一樣,形狀也不同,把它們分清楚就行了。其實就像我前些天包的糯米雞,也是用的糯米,可外頭包的是荷葉,難道阿銀姐也要說它是粽子么?”
阿銀歪著腦袋想想,笑了:“這倒也是。”她望了一眼阿花,不做聲。
阿花小聲哼了一下,拿起箬葉邊包邊說:“我做比你地睇,裹蒸要錦樣包,我細個果陣阿舅婆親自教我架。”(我做給你們看,裹蒸要這樣包,我小時候舅婆親自教我的。)淑寧和春杏、巧云忙跟著學包,一場爭吵就算是平息了。
包好幾籃粽子后,春杏問道:“聽說端午那天要賽龍舟,附近十里八鄉的人都會來看。是不是會很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