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這還需要感謝人工智能的幫助才行。
畢竟資料這么多,人的大腦不可能記住全部的資料,這個時候,人工智能進行大數據對比,就可以很快出現結果。
所以在分析了紅星的土壤情況之后,立即就和之前研究的小行星資料對比上了。
當初的那群小行星,應該也是出自同一個行星,破碎之后,形成的小行星群。
回到紅星這邊,在知道了這一片區域資源富集之后,雖然還是一片廢墟,但也是最適合建造工業區的地方。
如今紅星還沒建造星際物流塔,資源沒有辦法和其他幾顆行星互通。
所以很多東西該節省還是需要節省一下。
這里建造工業區,首先就是需要清理這些廢墟。
前文已經說了,這些廢墟里面的鋼鐵資源已經被回收,剩余的都是一些土建廢墟,所以這些東西都需要清理。
而不同于那些金屬資源可以回收,這些土建廢墟,需要重新進行粉碎之后,也只能作為一些填充使用,無法重新作為建材使用。
熔爐的強大屬性,可以將這些土建廢料重新熔煉,回收石材。
但是這些土建廢墟并不僅僅是石材,還有其他的一些東西,回收價值并不高。
而且自己的石礦脈很多,并不缺石礦,所以完全沒有必要這樣做。
正好直接粉碎,作為填充材料,還要比使用石材要來的便宜的多。
在花費了十多天的時間將所有的廢墟清理完畢之后,接下來就是常規操作了。
一套流程,就是先行投放礦物核心,將所有的礦物全部聚集起來,形成礦脈。
接著就是合理規劃各種設備的布局,保證各種傳送帶在建設的過程中不會打架。
雖然傳送帶可以高低建設,但是高度越高,做工自然就越大,所以在同一水平運行自然是最好的方法。
因為之前的規劃只是設備布局,所以還需要計算用電能耗來決定布置多少的風力發電裝置以及太陽能板。
即使不是潮汐鎖定,但是給紅星圍一圈腰帶還是沒問題的。
雖然會有一半的太陽能板始終處于不工作的狀態,但是供電量卻穩定了起來。
在所有的東西都規劃完成之后,最后就是設備的實際放置了。
因為有著人工智能進行輔助,建設的速度也是非常快的。
特別是各種設備,不是納米蛋就是成型的預制件,直接展開和拼裝就行。
這種模式,讓工業區的建設速度大大提升。
只需要半個月的時間,所有的設備就全部完成了鋪設。
同時發電設備也已經滿足的基本要求。
可以讓這座并不是特別大的工業區運轉起來。
在這座工業區運行起來之后,很多的基礎資源就可以自給自足,不用從其他行星運送這些占據很大位置的廉價資源過來了。
特別是像鐵銅這些基礎資源,紅星上面也非常多,完全可以加大開采,也許還可以支援水藍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