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照一路前進,身后跟著幾個低著腦袋的小跟班兒。
他的心,還沉浸在自己的修行中。
在那里,有兩個小人兒,一個是王無法,一個是張北冥,一個代表著自然粗獷,一個代表著智巧精細,一個是氣血武道,另一個則是內力武道。
氣血武道起于對身體的鍛煉,強盛于對勁力的掌握。
內流武道起于對吐納的鍛煉,強盛于對經脈的掌握
但是忽然之間,這兩個人又都掉了個個兒,王無法和自然粗獷代表起了內力武道,而張北冥和智巧精細代表起了氣血武道。
因為這兩者,都是物極必反、否極泰來。
到了巔峰,氣血武道反而要打破心神上的桎梏,從外在的表象的視角深入到內心,眼見到體內漫天繁星般的竅穴,以此見神而不壞。
到了巔峰,內力武道也需要給自己易經洗髓,從內在的氣息壯大達到外在體質的增強,要改造大大小小的各種器官的作用,以此成就宗師。
氣血武道是從粗糙到精細,而內力武道反而是從精細到粗糙。
在這種不斷地比較之中,李照則深深陷入了兩門武道之中的細微差異和整體同一,或者說整體差異和細微同一之中。
這其實是一場辯證的修行。
在這個修行的過程中,李照漸漸來到了比武擂臺,抬頭一看,一個長相秀氣、年輕嬌小的少年,也剛剛走上來,站在自己的面前。
少年的手中,有一把和他一樣秀氣的短刀。
這少年一站上來,四周立即響起了如雷般的掌聲和轟動,無數人都在為他而喝彩,聲音之大,氣氛之熱烈,甚至好像連整座城市都要被鬧翻過去一般。
他自然就是俞秀。
鏡湖小刀俞秀,比陳傲然還小了八歲,卻一直以來都與陳傲然分庭抗禮的涯角派另一位天才。甚至,據說他此次出了江湖,所表現出來的實力,也已超過了陳傲然的當年。
人人都說,這是杜長生的好福氣,人才源源不斷,死了一個陳傲然,又出來一個俞秀。
雖然到現在,俞秀在公論之中,仍不是小佛王、方傲君那樣的人物,但他太年輕了,也太天才了,七八年后,未必不可以后來者居上,與前兩者爭鋒。
相比起這樣一個人物而言,區區戰勝過侯辛和陶望舒的“李華”,就顯得普通平凡許多。甚至有很多很多眼高于頂的人物,到現在都沒有聽說過“李華”的戰績——其實實曉生就是這樣一個人物。
他們都認為,這場決斗已經內定了勝者,那就是俞秀。
“你好,李兄。”
不過和自己的擁躉不同,俞秀本人卻并不自傲,反而帶著一種奇異的悲傷,遙遙看向李照,“你該知道,我們這一戰并非是巧合偶然。”
“是你師傅的指示?”
李照當然知道,起碼四個大宗師現在齊聚方圓城,看起來自己是潛伏入城,實際上這幾個大佬里,不知道自己的身份恐怕也就是一如和尚了。之所以暫時沒有將之暴露,是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想要讓閱經大會順利舉辦下去。
方希然、王無法乃至于小佛王,都希望閱經大會舉辦下來。
那一日的比武,小佛王在旁邊看,方希然自然也在旁邊看,甚至還可能有杜長生在內。
當日的海選,自己之所以屢次面臨強敵,也是有方希然在暗中操縱。
兩人的談話,都是逼音成線,隔空傳聲,再加上現場嘈雜,旁人難以聽得真切。
以兩個人的武功境界,在這個距離,甚至都能夠瞞過大宗師的探查。
“師傅有師傅的大事,我有我的執念。”俞秀握了握刀,秀氣甚至是稚氣的面孔上,卻顯露出一絲倔強執拗,“這次本不要我跟過來的,但我仍然執意。他不愿意為師兄報仇,說是公平決斗而死,是含笑九泉,我卻不能如此灑然。”
“我卻聽世人都說,你與陳傲然不合?”
“世人愚鈍,師兄要強而高傲,自不便表達心中之情感。可我深知他心中情感,如雷鳴,如深雪,如山風,如谷嘯,我的刀法一半是師傅所傳,一半是師兄所傳。我與他為敵,蓋因他需要我這樣一個敵人,我武道愈盛,他歡心愈大,他歡心愈大,我喜樂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