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們將會分別記錄人類所有的器官,皮膚,骨骼等一切細胞信息,然后對接基因庫的數據鏈,摘選需要的信息進行修復或者修改。
如果身體有斷裂的基因鏈,光子引導儀還會對它進行重新連接,并對產生端粒酶的鏈條部分進行延長。
“任何科技的發展初期都是這么的原始,這只是第一臺原型機,其實一開始我的預算也錯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機器的不斷完善,還有數據的增多。
后面不需要完全將人體基因復制到存儲器再進行比對,而是可以通過網絡進行連接,直接和云上數據庫對接。”
“這么說。以后設備可以變得更小,或者直接無線運行,然后全國共用設備庫?”
顧晨之前參加過5G物聯網的會議,后面也參與了星鏈網絡聯合量子存儲的會議,所以對于這種云上數據的概念很清晰。
“對的,前期由于數據庫小,而且存儲反饋需要的延遲必須很低,同時進行整個人的基因數據傳輸不現實,等以后就好了。”
實驗室里面,穿著一身病號服的志愿者,是在宇宙中參與過很多次任務的宇航員,全身都被各種射線給穿透過,細胞中的各項基因都已經受損。
這就導致他的器官越來越差。
雖然器官克隆更換手術解決了器官問題,但是它的表皮,全身血管,以及大腦都受到了影響,所以現在的他一樣的不好過。
最直觀的就是他的皮膚非常差,有各種斑點。
而宇航員的旁邊,還有一位白化病患者,白化病作為一種典型遺傳疾病,近年來患者也是越來越多。
然而治療的辦法卻沒有,因為它屬于從基因開始改變的病癥。
最左邊,就是這次實驗的第一人,曲向文,作為一名八十多歲的老人,恐懼和日漸難以支撐的身體,讓他硬著頭皮咬牙前來進行一次賭博。
不過他還是感覺自己贏面很大的,究其原因,也就是源泉未來科技近年來無一實驗失敗的報道,所有生物科技都是一次性通過。
“曲先生,還有王先生,張同志,我們的修復馬上就要開始了,請王先生還有曲先生你們先去休息,一次改造需要八小時,設備清除存儲信息需要兩小時。
所以下一位王先生需要十小時后才開始,曲先生您需要明天早上才能開始。”
“好的好的,那我們先下去做準備啊,正好我也餓了,雖然早上就知道今天不是我,到還是怕出意外沒敢喝水,麻煩你了黃院士,辛苦了辛苦了。”
“黃院士您辛苦了,辛苦了。”
基因修復需要提前兩天進行準備,第一天只喝純凈水,不吃任何東西,第二天等所有食物排空后,開始服用特制的營養劑,整整兩天,胃里都會處于沒有任何東西的狀態。
第三天就完全是水都不能喝,只能在修復開始前,服用一份特制營養劑,經過兩一整天的營養劑吸收,血管也將營養劑運送到了全身細胞。
而這,也是基因修復中,光子引導儀引導基因改變,化合出各種帶基因信息的酶的介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