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邕端著本書帛正在翻看,聞高寶德之語后,抬頭輕笑了一聲:“正戌之時。”
嗓音低醇,夾著笑意。
“再晚些起,可就要錯過同州美肴了。”
之前提起同州,高寶德總是一臉向往地細數同州的美食佳肴。
如今雖說是戌時,不算太晚,還是能稍作享用的。
高寶德繼續茫然。
“想食些什么?”宇文邕輕聲問道。
“帶把肘子……”高寶德小聲嘀咕。
“帶把……肘子?”宇文邕細品,奇怪地看著高寶德,又確認道,“真要吃帶把肘子?”
“對!”
“那好罷。”
宇文邕給高寶德披上了薄氅,雖說未入冬,可晚上的風并不小。
多套個薄氅,也能抗寒擋風。
他們先后下了輿車。
而后,宇文邕才對身側的隨從吩咐,采買些帶把肘子來。
他們自是有同州刺史的府邸歇息,便讓隨從直接送到他們眼前。
走在回府邸的路上,宇文邕邊按壓著高寶德被風吹起的衣角,邊問道:“怎么來同州第一頓,是想食帶把肘子?”
帶把肘子,其實就是帶骨帶蹄的肘子,造形別致,成菜如丘,色澤棗紅,香醇酥爛,肥面不膩,肘皮膠粘。
后世之人都認為,帶把肘子是明朝弘治年間,同州城中的一個不畏強權的庖廚,所創之菜品。
那個庖廚叫李玉山。
相傳,弘治之時,陜西撫臺鄭時,來同州府巡視。州官為了討好撫臺,便差人傳喚當地有名的庖廚李玉山,到府衙做菜。
同州府上的理事何三,因某次祝壽邀李玉山而被回絕。于是乎就一直懷恨在心。
這次見李玉山來了,就想乘機陷害他,隨意買了些難做的骨頭肉,交給李玉山。
限定時辰,要讓他做好。
豈知,李玉山庖廚技藝,早已爐火純青。
他看見骨肉,正合心意。
只見后廚之中,刀飛勺舞。
只等一聲傳喚,李玉山便出了菜。
其中一道菜,上面為肉,下邊是稀稀疏疏的幾根骨頭。
正是這帶把肘子。
撫臺當時不知,便隨口問道:“此為何菜?”
州官看后,大吃一驚,急傳李玉山便要問罪。
李玉山卻鎮定自若,毫無懼色,從容回答道:“撫臺大人不知,我們州老爺,不但食肉,連骨頭也要啃的?”
這位鄭撫臺是位清官,只兩句話,就聽出了其中之意。
未等州官發火,鄭撫臺就賞了李玉山十兩銀子,護他安全回去。
第二日,鄭撫臺親自去查訪了當地州官的惡跡,隨即嚴懲了州官,庶民拍手稱快。
再后來,可能是因為帶把肘子著實好吃,鄭撫臺一直念念不忘,于是又把李玉山召到面前,問他那道菜到底叫何。
李玉山歪頭想了想,而后沉穩回答道:“帶把肘子。”
自此往后,帶把肘子便成了席間一道名菜,世代相傳。
……
可是,大烏龍事件被高寶德不經意之間發現了。
早在此間,后三國南北朝之時,同州就已經出現了帶把肘子這道菜品。
雖說,此時在同州,帶把肘子倒也不能算是最有名的一系列菜肴。
上層不管是鮮卑還是漢人貴族,都不太清楚這個。
帶把肘子,更多的是在庶民之間,相傳相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