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此世真的不顧自己的能力,就強行想要吸納他們,那最終反噬的,只會是自己。
消化流民勢在必行,但也并非這一朝一夕之功。
宇文邕,是同州刺史。
他首先得全心保護著的,是治下眾多官民。
而非外面叫囂的流民。
宇文邕通透得很。
確實如高寶德所言,時間已經不多了。
必須快速讓民吏將這套政令頒布下去。
或者說是,將這套舊歷,重新拾起。
“那阿邕可是也要和百姓一同下田?”
宇文邕苦笑:“天子每年仲春之時,尚且還要親耕,吾為宗臣,同州父母,自然是要與百姓同甘共苦。”
“阿邕辛苦!”高寶德俏皮道,“那就勞煩阿邕,今日多耕種些土地。”
“今日,吾好想此時就化身耕牛。”
“阿邕莫要耍賴!”
高寶德靈動的一嗓子,言罷,就吸引了不少吏民的注意。
每年仲春亥日,皇帝要先率百官到先農壇祭祀先農神并親耕。
皇帝親耕天地,自然不是和普通田民一樣耕地,而是執行嚴格的規制。
后世明制,是皇帝右手扶犁、左手執鞭,往返犁地四趟。清制,則改為往返犁地三趟。
而后,自西階登觀耕臺,觀耕終了,由東階退下。
為宣隆重與正式,每逢天子親耕那日,教坊司的伶人們需要到場,扮成風、雷、雨、土地等諸位神仙。
另有孩童,扮作成田間農夫、農婦的模樣,高唱慶祝天下太平的頌歌。
其他隨幸的民眾,則需手執農具,排列馳道兩側,侍儀官備擎執,靜候圣駕光臨。
天子至。
圣天子到場,左手執黃龍絨鞭,右手執金龍犁親自耕田時,前會有兩名導駕官牽牛,兩名老農協助扶犁。
往返三個來回,謂之“三推三返”。
這之后才可以說,圣駕躬耕的親耕典儀算是完成了。
再然后,天子就會輕松不少。
登上耕棚的“望耕臺”,坐觀諸臣子們“辛勤”耕作。
看別人耕種,總比自己上場,要來得爽些。
咳咳……
等天子歸朝之后,此番在天子親耕典儀之上,侍奉一旁的小孩兒和田民們,他們都會得到天家的賞賜。
倒是不多。
當然,賞賜只是其外,最主要的是,隨幸一旁的這番恩寵。
面見天子這個事情,就能夠一家一戶拿出來,炫耀好些輩子。
……
按道理說,宇文邕不是天子,他在禮法之上,當然是不必親自下田,與民同耕。
可是現在,他既然已經是同州刺史,同州城的父母官,為了自己治下的百姓,能做的,宇文邕都愿意一試。
畢竟都是自己人嘛……
就算是宇文邕在同州呆不上兩年,但是一日出鎮同州,一日就是同州庶民的父母官。
父母無緣無故,怎會舍棄自己的愛子不愛呢?
高寶德之前沒看出來,宇文邕竟然還是一個護短之人。
宇文邕站在一個小山丘上,登高遠眺:“管子曾在治國篇中云,民事農則田墾,田墾則粟多,粟多則國富。國富者兵強,兵強者戰勝,戰勝者地廣。”
“等百姓手中有了糧食,兵甲之事,就能提上日程了。”
高寶德道:“阿邕所言極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