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吃野草究竟是何意?
總不會是讓楊愔真的像一只小羊羔一樣,去叢林之中啃食野草罷。
想來定有深意。
若對童謠這種東西一無所知的話,想來不管是誰,對此都很難有所清醒的認知。
不過楊愔畢竟也是儒學大家出身,他的儒學功底,還是能猜的出來的。
童謠有的時候,和謎語不盡相同。
他們都有屬于自己的套路和想要猜透的方法。
童謠這種東西,尤其是這幾百年以來的童謠,純乎天籟,而細繹其義,徐味其言,自有至理存焉,不能假也。
其實,是不是天心、天籟,高殷一點都看不出來。
他沒有這種功力。
但是高殷知道,這童謠定然是有心之人假借天心與童口,以置身事外的方式做著悄悄的謀劃,借以表達某種政治意圖,或附著某種神秘色彩。
不說如今高殷和楊愔面前的這個童謠,若往前論,可以看漢末之時的那首童謠。
那才叫做經典。
漢末有童謠云:“千里草,禾青青;十日上,不得生。”
這是前漢孝獻皇帝那個時候的童謠。
表面意義為:千里的草呀,真繁茂。可是禾苗一開始生長,不消十日,就沒有雜草的生長余地了!用來表明對豐收的渴望。
但若是要論其深意,那就和董卓有關了。
仔細看,千里草,不就是董卓的董姓嗎?
再一想董卓入京之后的作為,這童謠的深意,就很容易理解了。
……
話再說回來,如今東宮之中的這首童謠。
既然它能夠呈到高殷面前來,那就說明背后謀劃之人,是完完全全把高殷給算計進去了的。
不管怎么說,就算是說這道童謠并非針對高殷這個皇太子也好,針對他也罷,反正高殷知道,自己肯定是這封童謠其中的一環。
背后之人,既然是想要算計楊愔,那將這個童謠呈到自己面前來,又是何意呢?
高殷在心中猜測,不多時,其實已經隱隱約約有了一些自己的猜想和看法。
畢竟他和如今太極殿上的那個稚齡心智的天子高洋不同,高殷的心智,還算正常。
甚至是在正常水準之上。
若是高殷日后當國,想來也能是個聰慧之君。
若是順利的話,后世青史之上,定然也能混個明君、慧君的稱呼。
反正不是昏庸之主。
至于暴君的潛質,高殷雖然姓高,若是按照前代高洋、高澄等人,甚至再往前數的高歡來看的話,高殷倒是也能得到個暴君的稱呼……
不過吧,只是現在看不出來。
既然看不出來,就先不妄議人家了。
……
楊愔朝高殷拱了拱手,而后組織了一番語言,他并沒有直接說出來此道寫著童謠的奏疏,到底是何意,他是先讓高殷大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
“太子殿下覺得呢?”
“說不定,您心中所想,正是臣將言之語。”楊愔鼓勵高殷道。
“殿下不妨將自己的想法告訴臣如何?”
楊愔是高殷的輔政大臣,是和他最為親密的君臣。
雖然二人相差很大的年歲,但也正是因為如此,楊愔其實有的時候,說句不太恭敬的話,他甚至將高殷看作自己的孫兒小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