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離開未來城的學生都會得到一套由幸存者編寫相關專業書籍,這些學生將在兩年后回到未來城接受面試和考試,篩選出其中的佼佼者加以重點培養,讓他們成為更高級的管理者預備役,直到他們可以接替那些將要退休的老一輩為止。
這套人才培養體系將與科舉并行,以確保朝廷能有源源不斷的人才補充。
當然,在未來可見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李元喆是不會把未來城內最優秀的人才放出來的,這些頂尖的人才要在未來城中繼續完成幸存者們沒能完成的任務。
第一批學生結業,未來城中的工人也面臨著重新分配。
兩萬多名經驗豐富的工人守在小小的未來城實在是大才小用了。
有了這一批合格的工人,大唐的工業化也是到了真正開啟的時候。
李元喆按照幸存者留下來的規劃,將灞橋工業區擴大了五倍,將未來城內除軍工、通訊和精密機加工外的所有工廠按照比例在工業區內擴大了五倍,招收新的工人入廠,由老帶新,在擴大生產之余培養更多的工人。
而未來城中的民用工廠只保持最低限度的生產能力,主要的職責從培養初級技術工人轉向城內各個實驗室的附屬工廠,兼顧著培養中高級技工的任務。
未來城中的軍工廠會進行擴大,到一定規模之后,軍工廠的生產車間也會遷往他處,剩下的小部分產能將與武器實驗室合并成為大唐兵器研究所。
生物制藥實驗室會遷往終南山的大山之中,畢竟生物制藥這種行業一旦出現點事故,其造成的危害可能遠比軍工廠大的多。
李元喆計劃用五到十年的時間將未來城打造成一個集教育、科研和學術研究為一體的大學城,讓未來城從繁重的生產任務中解脫出來,成為專門為大唐培養人才的地方。
遷出部分產能之后,李元喆立刻著手未來城的教育重組。
以后世的教育體系為藍本,未來城形成了三年制小學、三年制中學的六年制初級教育體系。
六年的教育時間放在以前根本就不可能完成后世十二年的教育過程,但是誰讓李元喆是開了掛的呢?
有高級智慧晶石在,六年學完十二年的知識并不困難。
在招生方面,新入學的學生要求年紀不低于十歲,不高于十五歲,更初級的教學由各地方上的學校完成,未來城在地方挑選最優秀的生源入學,不會再像之前那樣大規模招生了,每年的招生規模限制在五千到六千之間。
未來城的教育將成為地方教育體系之外唯一的高端人才培養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