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鄉鎮一級的地方是沒有汽車站的,但是為了方便大家坐車,會有那么一塊合適的空地,成為約定俗成的汽車站,不過這樣的地方也是有人管理的,否則亂套了。
陳超看到一位拿著小紅旗,在指揮倒車的大爺,這應該就是這里的管理了。
陳超上前搭訕,不過一開口,對方就表示聽不懂普通話,不要懷疑,浙南這邊普及普通話是八零后的事情了,老一輩很多人是不會說普通話的。
黃洋鄉的人有兩種方言,溫州話和青田話,兩種話陳超都會一點點,但畢竟是接受了城市教育的人,在學校都是說普通話的,方言也說的蹩腳。
“大爺,有沒有去黃洋鄉的車?”
大爺搖搖頭,“一天就一班車,早上9點的車。”
陳超和大伯都傻眼了,難不成要在這里住下?20年后在國內旅行,吃和住都很簡單,就算是農村也有農家樂,設施都不錯,這時在一個小鎮住下意味著死皮賴臉去住別人家。
陳超多了一句嘴,“這里有賓館嗎?招待所也行。”
大爺撲哧一樂,“哪來的招待所。”
大伯拽了陳超一下,“別問了,就算有我也不住。”
“大伯,那你準備怎么辦?”
大伯拍了拍大腿,“走回去啊,到凌晨總到家了吧。”
很多人納悶,五六十年代,農村沒車,那么出行靠什么?負責任告訴你,就是靠腿。
以前從東源村去青田或者是蓮城,那就是靠走的,天沒亮出發,到晚上差不多能到。
陳超心想我勒個去的,你們老輩人彪悍,我是走不了,幾十公里靠兩條腿,說不定就掛了。
“大伯,我可走不了。”
大伯很不屑道:“你們這一代人真是不行了,嬌生慣養的。”
正當陳超無計可施的時候,一陣黑煙襲來,濃重的柴油味嗆的人喘不過氣來。
一輛改裝三輪車駛了過去。
這種三輪車后面用鐵皮罩住,很像后來送快遞的那種三輪車,只不過體積大很多,后面是開口的,人就是從后面上下的,有一個踏板。
這年頭中巴車很少的,一天就一趟,最多兩趟,那么平時有短途出行需求怎么辦?
就是坐這種車,陳超小時候經常坐這種車,那真是夏天熱死,冬天冷死。
2000年后這種車就完全淘汰了,因為污染巨大,而且非常不安全,外殼就是一層薄薄的鐵皮,一旦出事,那車里的人根本沒有任何保護。
不過這時,這種車成為很多村鎮的主力交通工具,價格便宜是最主要的原因。
陳超愣了愣,要不要坐?
因為真的很不想重溫那種沙丁魚罐頭的感覺,由于完全沒有監管,司機老板會盡可能往車里塞人,那種感覺真的就像在罐頭里。
而且還有更危險的,如果有人愿意,那么也可以扒在車后面,也就是腳踩在踏板上,手扒在車頂或者是兩側。
看了看西斜的太陽,陳超也別無選擇,“大伯,我們坐那個吧。”
沒想到大伯還心疼錢,“坐那個還得一個人兩塊錢,而且還到不了東源。”
“沒事,余下的路我們靠走,總比沒有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