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里進軍隊就更容易了,小山峁上一個老頭兒甩鞭子,響聲就能傳到下個村兒。
這對延安府的村莊人力資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百姓算了算合適,每個村子只需要出幾個后生全天觀察情況,就能免掉整個村子的稅糧,很值。
當然這套東西防的不僅僅是官軍,進了賊,待遇也一樣。
任權兒在信里說,他練這個不為別的,劉長官說過,誰都別想搶老百姓的東西。
當然任長官在信里也不免擔心。
他寫信有三個目的。
一來,為了給劉長官傳報喜訊,他因為護衛地方有功又升官了,如今延安衛的指揮使。
二來,是問問劉長官啥時候回來,劉長官麾下三千二百零八名忠誠的延安衛旗軍,時刻準備高舉劉字大旗。
三來,是問問自己這么做對不對。
目前的情況是,就算劉承宗回來,恐怕也很難在延安府收上糧。
本來任權兒是可以把延安衛旗軍補滿的,但后來他發現不能補滿,經過幾年災荒、兩年戰亂,陜北沒富家。
當任長官失去最大的創收手段,靠衛所軍田和劉長官留下的安塞王莊,養不活五千六百個兵。
想從百姓那想想辦法,但經過半年的加強演習后,驀然回首,任權兒發現在延安府,他也籌不上糧了。
只要不找百姓要糧要錢,他在延安府可以橫著走,就像一棵深深扎根的大樹,這片土地上任何風吹草動都瞞不住他。
如果想向百姓要錢要糧,第一次總是能要著的。
但等他再帶兵經過那幾個村子,人去村空,啥也沒有。
事后派人問問,周圍的村子都說不知道,他們看見中間那山峁上孤零零一棵樹倒了,只知道進了兵,也不知道是指揮使大人的兵啊!
任權兒用了很長時間才想明白,自己對劉長官的意圖算貫徹到底了,百姓的逃難訓練非常成功。
任何人都別想在這片自由的土地上征到錢糧,包括他自己。
這封信把劉承宗看得哭笑不得,他是真沒想到自己不知什么時候隨口說的一句話,卻讓任權兒做到了這種程度。
王自用的回信就簡單多了,王把總在朝廷那當官當的不舒服,朝廷認為曹文詔的關寧軍接**涼,王自用的押糧隊沒跟上有一定責任。
而現在延安府的情況是,王自用很難給劉承宗拉到人,所以他打算自己帶些人手過來,不給朝廷干了。
放下書信,劉承宗整個人都振奮起來。
這些來自陜北的力量,鼓舞他繼續思考下去,思考人們想要的是什么,思考自己怎么弄到他們想要的東西。
其實在陜北很艱難,那里有天災人禍,人們的生活水平快速的嚴重下降,每個人都意識到出了問題,不滿情緒像一口沸騰的鍋,總有沖開鍋蓋的一天。
他們別無選擇,數不清的人互相撕扯,爭奪求生希望,舊的秩序早已崩潰。
有些人認為自己的人生出了問題,要想辦法改變。
有些人則認為自己的國家出了問題,要想辦法保護。